圍繞我省現代物流體系發展現狀、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廣泛收集相關統計數據、案例,基本摸清了我省現代物流體系發展現狀,查找了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近年來,我省現代物流業實現較快發展,基礎設施和政策環境明顯改善,服務質量效益大幅提升,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及保障作用持續增強。
(一)物流規模持續擴大。2021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達75181億元,居全國第13位;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例為15.28%,比上年降低0.37個百分點;物流業增加值1925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13.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5%。商貿物流總額完成2.29萬億元,同比增長24.7%;快遞業務量完成16.0億件,同比增長42.9%。社會貨運量完成19.88億噸,增長26.5%。其中:公路貨運量完成18.1億噸,同比增長27.6%;鐵路貨運量完成0.48億噸,同比增長5.8%;航空貨郵吞吐量完成18.5萬噸,同比下降4.3%;水路貨運量完成1.28億噸,同比增長20%;管道運輸量1072萬噸,與上年持平。港口吞吐量完成2.29億噸,集裝箱吞吐量78.2萬標箱,同比增長3.7%(其中九江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52億噸,同比增長26%;完成集裝箱吞吐量64.9萬TEU,同比增長6.3%。南昌港完成貨物吞吐量3700.6萬噸,同比下降23.9%;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3.2萬TEU,同比下降5.5%)。
(二)交通設施逐步完善。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五縱五橫”干線鐵路網、“四縱六橫八射十七聯”高速公路網、“一主一次五支”機場格局和“兩橫一縱”內河高等級航道。截至2021年底,全省綜合交通網絡里程達22.1萬公里,位居全國第9位。其中:鐵路運營里程達到4941公里,200km/h及以上高速鐵路達到2094公里;鐵路物流基地33個,企業鐵路專用線223條,實現設區市全覆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309公里,76%以上縣實現通雙高速;普通國省道達到1.86萬公里,覆蓋100%縣城和86%的鄉鎮;水運通航里程數5716公里,其中內河高等級航道達到871公里,贛江、信江基本實現三級通航。全省擁有載貨汽車312608輛;生產用碼頭泊位628個,其中千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88個(專業化泊位55個,通用散貨泊位87個,通用件雜貨泊位46個),億噸港1個,擁有水上運輸船舶2273艘。
(三)網絡體系基本形成。南昌、九江、贛州、鷹潭列入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贛州、南昌入選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南昌、贛州、宜春、鷹潭列入全國城鄉高效配送試點城市,撫州、上饒列入省級城鄉配送試點城市。推廣“互聯網+第四方物流”供銷集配體系建設,在全省93個縣建成集配中心,搭建集配網點8600個。贛州市列入全國物流創新示范城市。大力推動物流產業集群發展,全省規劃布局15個物流產業集群,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2個。截止2021年,全省共有物流園區105家,其中國家級物流示范園區2個,省級物流示范園區7個;各類物流配送中心近145個,各類倉儲總面積2181.6萬平方米,高標倉360.0萬平方米;已建冷庫容量269.7萬噸,全省郵政郵路總條數737條,郵路總長度(單程)13.5萬公里;快遞服務網路條數2486條,快遞服務網路長度(單程)31.0萬公里;快遞末端網點8897個,覆蓋全省縣、鄉鎮、村。
(南昌向塘國際陸港)
(四)國際通道加快建設。航空貨運方面,昌北國際機場開通全貨機航線7條,通達國家11個的17個機場,構建了以深圳、鄭州、香港等國內、境外節點城市和比利時列日、美國洛杉磯、紐約等歐美國家中心城市相互支撐的貨運航線網絡。2021年,昌北國際機場完成貨郵吞吐量17.33萬噸,同比下降4.8%。鐵路貨運方面,贛歐班列雙向對開、常態化運行,已開通鐵海聯運線路和贛歐(亞)國際鐵路貨運通道12條,2021年全省共開行贛歐班列401列,通達“一帶一路”沿線11個國家和地區的26個城市。水路貨運方面,九江港擁有長江岸線152公里,是全國內河28個主要港口之一,是江西省唯一的通江達海的外貿口岸,港口貨物吞吐量在全省占比80%以上。2021年九江港貨物吞吐量達1.52億噸,同比增長26%,貨物吞吐量在中部省份20個內河港口中,排名第一,居全國第九位??诎镀脚_方面,贛州國際陸港和黃金機場實現臨時開放,開放口岸由2個(南昌航空、九江水運)增至4個(贛州鐵路、贛州航空),形成南門北港的口岸開放格局。綜合保稅區由1個(贛州)增至4個,新增南昌、九江和井岡山3個綜合保稅區。指定監管場地由1個(九江糧食)增至7個(南昌食用水生動物、冰鮮水產品和進口水果,九江肉類、贛州肉類和汽車整車),平臺功能不斷完善。
(贛州國際陸港)
(五)市場主體不斷壯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工商注冊登記的物流企業2.3萬家。其中,全省A級物流企業320家,占全國A級物流企業總數的4.4%,較2015年末增加230家。5A級物流企業4家,4A級121家,3A級100家,2A級92家,1A級3家。認定省級重點商貿物流企業99家,較2015年增加62家;認定省級重點商貿物流園區(中心)25家,較2015年增加14家;全省冷鏈物流企業151家,較2015年增加35家;經營快遞法人企業648家。通過大力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在全國嶄露頭角,江西正廣通供應鏈成為全國民營物流50強企業,江西萬佶物流承建的省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成為全國十大信息平臺之一;江西三志物流進入全國零擔專線30強,位列第6位;江西鮮配冷鏈物流進入全國冷鏈物流百強?,F代物流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約貨科技、行者物流、四順物流、新華龍等68家網絡貨運企業獲得運營資格。江南物流、南昌肉聯廠等14家企業評為全省商貿物流產業鏈“鏈主型”企業。引進京東、蘇寧、傳化、菜鳥網絡、圓通、德邦、韻達、中通、招商、平安、宇鑫等國內知名物流企業30家。
通過調研,我省現代物流雖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解決。
(一)物流與交通融合不夠。我省雖然交通四通八達,但物流與交通體系結合不是很緊密。一是物流園區普遍不具備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全省105家物流園區,除南昌陸港、贛州陸港、撫州海西物流園、鷹潭現代物流園、九江宏光物流園、南昌龍頭崗碼頭、樂化鐵路物流基地、樟樹港等15家以外,其他均不具備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大部分物流園區在規劃選址上先天不足,如昌北國際機場附近缺乏大型物流園區布局,南昌銀燕物流園在南昌城區,贛州傳化公路港未引進鐵路專線等。二是多式聯運不暢。我省多式聯運設施比較薄弱,各種運輸方式之間“連而不暢、鄰而不接”問題突出。如九江港區雖然已規劃建設鐵路專用線,但不具備多式聯運功能。全省多式聯動示范項目較少,只有贛州列入了國家多式聯動示范項目。昌北國際機場航空貨運航線、貨運倉儲轉運設施不足,無法實現陸空聯運。部分貨運物流樞紐仍依靠城市道路集疏運,貨物集散轉運效率低,難于承擔區域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功能。三是區域性物流中心集散作用未顯現。贛州、南昌、鷹潭港均以鐵路運輸為主,九江港以水運為主,昌北、黃金機場以航空運輸為主,未綜合其他運輸方式形成合力,只能夠完成貨物轉運,不能形成貨運集散中心。贛西、贛東北區域性物流中心,運輸方式也比較單一,上饒國際陸港還在建設當中,貨物集散作用有待于顯現。
(二)物流與產業融合不強。一是與制造業融合有差距。我省開發區、工業園區制造業企業物流外包給第三方物流意識不強,物流體系不完善。全省23個國家級開發區只有10個開發區建設了物流園區,78個省級開發區只有10個開發區建有的物流園區,物流引領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如安義縣鋁合金產業,進賢縣醫療器械產業均無規范的物流園區相接。樟樹產業較為發達,但缺乏綜合性物流中心來支撐。小蘭汽車制造產地距向塘鐵路物流基地較遠,仍需短駁。撫州新引進的投資100億元比亞迪新能源整車項目距撫州海西陸港較遠,今后新能源汽車需要鐵路運輸也要短駁。二是與農業融合有短板。2021年,全省主要農產品總量5250.7萬噸。其中,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730.6萬噸,園林水果產量518.4萬噸,豬牛羊禽肉產量344.0萬噸,禽蛋產量62.6萬噸。牛奶產量8.3萬噸,水產品產量269.5萬噸。需冷鏈的農產品占全省農產品的56%?,F有冷庫容量269.7萬噸,占全省需冷鏈農產品產量的9%。因冷鏈物流建設相對滯后,使農產品品質難以保證,會影響食品安全。冷庫布局不均衡,全省冷庫總量的60%位于南昌、贛州兩地。三是與供應鏈融合有不緊。我省大部分物流企業是以基礎的倉儲和配送服務為主,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嚴重,在供應鏈中處于被整合被擠壓的地位,很難與上下游企業行動聯動。我省大部分物流企業在供應鏈體系中只承擔運輸、倉儲、配送等業務,如江西三志物流、江西萬佶物流等企業。大型商品批發市場如新南昌新洪城大市場,南昌深圳農產品等批發市場缺乏物流體系的支撐,供應鏈很難形成上下游相互銜接。
(三)配送體系協同難。我省現代物流各成體系,互相之間協同較難。一是物流設施區域聚集度不高。鐵、公、水、空等運輸方式分屬各個部門和板塊,基礎設施之間地理位置相隔較遠,如昌北國際機場與鐵路未在同一個區域匯集。南昌向塘國家物流樞紐水運功能布局在姚灣港,距鐵路物流基地有14.5公里,已規劃建設鐵路專用線。樟樹市具備水運、鐵路、公路三種運輸方式,因機場是軍用,航空物流暫時不具備運營條件。二是配送物流體系相互依存。商貿配送、第四方物流供銷集配、快遞配送都各自形成體系,但實際上是相互交叉、相互配合,但基礎設施各建各的,標準不一,形不成合力。如快遞配送體系相對比較強大,現代化水平較高,但配送體系只建到縣一級,無法到鄉村。供銷集配可以到鄉村,但縣以上體系相對較弱。商貿配送由省會區域性配送中心或外省配送中心單獨配送,如沃爾瑪、蘇寧、步步高等商貿流通企業,農村商貿配送高度分散,無法形成體系。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到貨配送體系不完善,利用社會物流資源完成配送。三是城市配送受限。在城市配送體系中,因城市交通管理較為嚴格,道路資源相對緊張,車輛擁堵現象較為嚴重,給城市配送帶來巨大的影響。如南昌市內在途貨車27320輛,日運輸車次為40980次,每日總計行駛公里數約為1366000公里。在途貨車占城市所有在途車輛的45%,在途貨車給城市交通帶來巨大壓力。四是運輸結構不合理。2021年,我省公路、鐵路、水運貨運量比例為91:2.41:6.43,公路運輸在我省處主導地位,鐵路、水運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于公路,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相對不足,導致公路過多承擔了鐵路、水運應承擔的大宗物資中長距離運輸量。我省產業布局中,加工貿易和出口型企業居多,企業往往是兩頭在外,供貨時效性也很強,為及時交貨,往往采用便捷的公路運輸。由于部分區域鐵路運輸能力不足,鐵路運輸環節銜接不暢增加倒裝次數、市場化程度不高、時效性和可靠性不足,公路運輸則存在過度競爭和壓價等現象,目前社會實際承擔的公路運價特別是中短途公路運價明顯低于鐵路運價。
(四)現代水平仍然不高。一是物流標準化應用不足。我省大多數物流企業在物流標準化方面應用不足,全省高標倉比例不足30%,部分新建倉庫還存在結構與功能配置不符合相關建設標準,如車輛通道、裝卸站臺等設計不符合國家標準參數;全省貨運車型標準化程度低,廂式化、專業化、清潔化車輛得不到廣泛應用,高效低耗的貨運車輛所占比重較低;煤炭、焦炭、礦石、糧食等大宗貨物“散改集”比例相對偏低,制約了公鐵聯運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全省標準托盤使用率不足40%,部分企業標準托盤(或周轉箱)在內部使用較多,未形成上下游帶拖運輸、循環共用。二是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整合能力不強,無法實現資源共享、數據共用、信息互通,尤其是平臺功能不全,只實現了政務信息發布,還不具備在線查詢、貨運監測、數據發布等功能,也不能與交通信息平臺、電子口岸、車輛及司機信息數據的相互交換。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與業務發展嚴重不匹配,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具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信息化、專業化、一體化的綜合服務能力不足。部分物流企業甚至連最基礎的倉儲管理系統(WMS)和運輸管理系統(TMS)都沒有配置,物流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物流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除了醫藥、電商領域的部分龍頭企業外,其他行業即使在一些大型物流企業中,物流設施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較低。三是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特別是在全國及全球布局的企業非常少,能夠實現海、陸、空連續不間斷運輸的企業幾乎沒有。
(五)龍頭企業較為缺乏。一是龍頭企業數量不多。截至2021年底,我省A級物流企業數量320家,占全省物流企業總數比例不足2%,在中部位居第2位,5A級物流企業只有4家,居中部第5位。我省尚無企業進入全國物流50強,但湖北有3家(湖北交投物流集團有限公司、武漢商貿國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九州通醫藥集團物流有限公司),湖南有2家(湖南和立東升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星沙物流投資有限公司);全省尚無物流企業上市,但湖北有2家(長航鳳凰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宜昌交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有1家(安徽皖江物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專業化服務能力不強。一方面物流企業高端服務供給不足。我省大多數物流企業聚集在中低端市場,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嚴重,僅能提供簡單的運輸、倉儲等服務,提供集運輸、配送、倉儲、流通加工、包裝、物流信息、供應鏈金融等服務于一體的綜合物流服務能力不足。特別是針對醫藥物流、整車物流、冷鏈物流等科技含量高、服務附加值大、專業化程度高,需要具備全國網絡運營能力的高端物流業十分稀缺。三是物流組織化程度低。另一方面制造業物流需求社會化水平偏低,企業物流外包程度低,相當多的工業批零企業仍然沿襲著傳統的經營組織方式,物流活動主要依靠企業內部組織的自我服務來完成,導致物流集約不足、效率偏低。我省工業企業平均庫存周轉次數比上海低一半,物流鏈“流動”不順暢,在靜態環節也消耗了較多的成本。
為進一步推動我省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需要全省各方齊心協力,齊抓共管,發揮體制、機制作用,打通堵點、難點,形成強大合力,助推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突出物流網絡體系建設。一是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圍繞優化空間布局、整合物流資源、提升組織效率等內容,重點推進南昌、贛州、九江、鷹潭實施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爭取九江、鷹潭列入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爭取推薦撫州、上饒等城市列入國家物流樞紐新增承載城市。推動南昌航空港、撫州國際陸港、萍鄉陸港、樟樹水港等重點物流產業集群發展向物流樞紐轉型,形成物流樞紐與優勢產業發展雙驅動。培育形成一批運行模式先進、要素整合能力強、示范引領作用突出的樞紐運營企業,重點推動物流樞紐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物流樞紐運營水平,主動對接“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物流節點。二是推進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以“四通八達”交通網絡和4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為依托,以15個物流產業集群為著力點,在全省形成一批多式聯動暢通、物流組織先進、物流集聚作用明顯,物流輻射范圍較為廣泛的區域性物流中心,成為現代物流新亮點。三是推進縣域物流體系建設。因地制宜提升改造、新建一批標準化、智能化和數字化的縣級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以縣級物流配送中心為重點,鄉鎮物流中轉站為支撐,村級末端網點為著力點的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體系。大力推廣“互聯網+第四方物流”供銷集配體系和快遞集中分揀等新模式,進一步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構建暢通高效、協同共享、標準規范、智能綠色、融合開放的縣域物流體系,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求,促進擴大農村消費。四是推動物流園區標準化建設。圍繞交通樞紐、產業集聚區和城市商貿集聚區,合理規劃布局,高標準建設一批符合市場需要的現代物流園區,完善園區零擔專線、倉儲配送、電商快遞、冷鏈等一體化運作功能。建設一批縣級標準化物流配送中心,提升城市物流園現代化水平。開展物流園區專項整治,淘汰一批不符合市場要求的物流園區,提升改造一批傳統物流園區,新建一批高標準現代物流園區。持續開展物流園區示范創建,省級重點商貿物流園區(中心)認定,進一步提升商貿物流園區、配送中心標準化水平。
(二)突出多式聯運體系建設。一是推進多式聯運發展。繼續推動贛州港“一帶一路”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建設九江港、向塘鐵路港、上饒無水港、鷹潭鐵路港等多式聯運設施,開展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應用推廣多式聯運服務規范,推進多式聯運單據、定價計費、責任劃分、服務標準、保險理賠等方面的統一管理,應用“一站式”多式聯運服務產品,形成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多式聯運組織運營模式。優化市場主體結構,培育多式聯運承運人,推動貨物運輸“無縫銜接”和集裝箱多式聯運“一單制”。大力發展贛州、南昌、上饒發往廈門、福州、深圳、北侖港等出??阼F海聯運班列。二是補齊多式聯運設施短板。推動一批大型物流園區引進鐵路專用線,使鐵路貨場與園區倉儲、堆場相互銜接。引進港區鐵路專用線,推進疏港鐵路專用線直達堆場、碼頭,打通公鐵水聯運銜接“最后一公里”。推進高等級公路與港口、機場、鐵路貨場的銜接,完善轉運設施,增強樞紐集疏運能力和效率。三是建設多式聯動物流園區。在國家物流樞紐、物流產業集群以及重要交通樞紐,建設一批多式聯運物流園區,重點在南昌向塘國際陸港口、贛州國際陸港、鷹潭國際陸港、上饒國際陸港加大多式聯運基礎設施建設。
(三)突出產業融合體系建設。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形成促進城鄉商品流通、保障居民消費方面的有力支撐。一是促進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利用國家物流樞紐、物流集群聚集的大量物流資源,為制造業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務。鼓勵我省有色金屬、建材、礦產能源、裝備制造、汽車、生物醫藥、食品等重點產業引進供應鏈企業,為制造業企業提供集中采購、統一庫存、“線邊物流”、運輸和配送等一體化服務。增加開行面向開發區、工業園區內大型制造業企業等的“點對點”直達貨運列車,提高協議制運輸比重,擴大大宗物資運量運能互保協議范圍。加快發展面向光電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制造等高附加值制造業的航空貨運服務,加大“卡車航班”開行力度,構建高價值的商品快捷物流服務網絡。二是強化物流業對農業的有效支撐。鼓勵各地圍繞本地特色農產品資源,重點依托全省農業產業集聚區、城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一批規模較大、帶動較強、技術水平較高的農產品物流基地。依托農產品電商、物流信息平臺,鼓勵農產品市場與生產基地、零售企業對接,推進批發市場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和產銷合作,完善基于農產品流通大數據的產銷對接機制。推動交通、郵政、供銷、快遞物流與特色農產品產地合作,擴大我省特色農產品銷量。圍繞農產品流通“最先一公里”,加強重點農產品產地預冷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企業利用產地現有常溫倉儲設施改造或就近新建產后預冷、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開展分揀、包裝等流通加工業務。三是推動物流業數字化轉型。完善數字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貨、車(船、飛機)、場等物流要素數據化信息化,促進物流大數據采集、分析和應用,重點推進南昌、贛州建設基于5G的車路協同智慧物流示范區。加快全省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逐步實現跨部門跨行業數據交換與共享,推進江西物流大數據中心,打造智慧物流配送體系。鼓勵物流企業建設綜合運輸信息、物流資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服務等專業服務平臺,支撐“通道+樞紐+網絡”的物流運作體系和服務模式創新。四是推動商品批發市場與物流融合發展。推動大型批發企業向供應鏈鏈主型企業轉型,積極發展新批發,構建一批大型批發市場物流中心,與國家物流樞紐、交通樞紐相互銜接,開行商貿和跨境電商中歐班列、鐵海聯運班列,擴大進口商品在省內集散。
(四)突出市場主體培育。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必須在培育市場主體上下功夫,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改變物流行業“小、散、弱”的現狀,進一步規?;吞嵘袌黾卸?。一是大力培育龍頭企業。鼓勵、引導和支持物流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通過兼并、重組、股權合作等方式,發展壯大一批規模較大的現代物流企業。通過“三請三回”等方式,積極引進具有世界500強背景、物流50強企業和4A級以上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來贛投資興業。深入開展領軍企業培育行動,鼓勵各地出臺A級物流企業扶持政策,培育更多企業進入4A級物流企業和全國物流50強、民營物流50強,爭取在“十四五”期間培育2-3家百億級物流龍頭企業,打造千億級物流產業。二是形成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積極為中小物流企業開展貿易洽談、采購對接、金融支持等服務。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統一行業標準、倡導行業自律、規范行業運營,為物流企業提供優質的咨詢和推廣服務。推動物流企業開展全渠道線上線下協同聯動,通過平臺聚集、共同配送等方式,集中貨運業務量,增強企業的議價權,增加企業利潤,提升整體競爭力。鼓勵中小物流企業走與大企業協作發展的道路,在渠道開拓、統倉共配、信息共享、連鎖經營等方面開展合作,借助大企業的市場、技術、品牌和優勢,培育壯大一批中小物流企業,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優化物流組織體系。充分發揮物流供應鏈系統化組織、專業化分工、協同化合作和敏捷化調整的優勢,提高生產、流通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企業綜合運行效益。支持具備條件的物流企業發展基于核心企業的“鏈主型”供應鏈,將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整合嵌入生產經營過程,促進物流信息鏈、資金鏈、技術鏈融合暢通,提高資源整合與優化能力。發揮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供應鏈智能化技術的作用,積極推廣“互聯網+農業”,建設全省城鄉配送公共信息平臺,建立健全農產品信息數據正向追蹤和逆向溯源體系。推動物流“平臺型”供應鏈企業為中小企業及貨運個體提供車貨撮合、供應鏈金融、在線跟蹤查詢、增值稅發票開具等“一站式”服務。鼓勵京東、菜鳥等“共享型”供應鏈企業為全省各類供應商、零售商提供統倉共配服務。
(五)突出營商環境優化。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推動現代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一是完善制度機制。注重發揮省現代物流工作聯席會議機制作用,統籌協調全省現代物流發展,定期研究會商重大問題和政策措施。健全部門協同,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工作機制,有序推進全省各類物流試點示范,積極開展物流新模式新業態創新,逐步統一各地物流管理制度,促進物流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二是規范市場運行。深化物流領域“放管服”改革,按照“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原則,適應物流企業網絡化經營特點,改進審批管理方式,進一步放寬企業住所和經營場所登記條件,簡化企業注冊辦理流程。加快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動數據協同、簡化和標準化,進一步壓縮進口大宗貨物通關時間。優化貨運車輛運行管控,積極推進車輛異地審驗、低危氣體運輸管理等工作。全面推行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全流程網上辦理,精簡快遞分支機構辦理手續。三是加大政策支持。積極整合盤活存量閑置土地資源,重點支持物流樞紐、區域性物流中心、縣域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創新物流用地供應方式,鼓勵采取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等多方式供應。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支持方式,鼓勵金融機構探索適合物流業發展特點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物流企業通過發行公司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企業債券、上市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財政扶持,重點支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城鄉配送體系、補齊冷鏈物流短板、培育物流龍頭企業、引進物流重大項目。支持高等院校物流相關專業和產學研基地建設,推動物流企業、園區和科研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建立一批產學研深度融合實踐基地。加強物流高層次人才引進培育力度,吸引國內外現代物流領域領軍人才在我省創業創新。
“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2500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445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模化進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2356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2030 閱讀即將年營收超3000億元、迎來8.66萬名新員工,這家物流巨頭面臨最大風險
1387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344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1361 閱讀國內首條無人機城際物流航線首航,1200公里續航會否沖擊貨運格局?
1353 閱讀京東,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
1209 閱讀普洛斯中國2024年表現穩健強勁,卓越運營助力新經濟勢能攀升
116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