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醫療的「全面國產」。
2020年1月,新冠疫情期間,用于肺炎影像學診斷的CT掃描設備需求量暴增。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之初,GE醫療的一臺深度天眼CT機被要求在兩天半時間內下線并從北京運到武漢。
根據資料顯示,一臺GE醫療的CT機設備需要6000個零部件,生產和出廠需要2到3周才能完成。在國際空運運力不到原先的50%的2020年1月,這一任務絕難完成。
“當時雷神山醫院要求我們的深度天眼CT機兩天半到場,在沒有封頂的時候設備就要裝進去。如果沒有國產化,這個速度是完全做不到的。”采訪中,GE醫療中國供應鏈總經理陳和強向36氪感慨道。
作為最早植根中國的全球醫療設備巨擘之一,GE醫療自1979年開始在中國正式開展業務。1991年,GE醫療與原航天部和衛生部在北京合資成立了GE在中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 - 航衛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
到今天,GE醫療北京影像設備制造基地已發展成為GE全球最大的影像設備制造基地,覆蓋CT、X光機、手術機、乳腺機等數十款產品,供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球每3臺GE醫療銷售的CT掃描設備,就有2臺產自北京。
陳和強告訴36氪,在過去的40多年的時間里,GE醫療持續開發本土供應鏈、壯大本土研發團隊,不斷推進「全面國產」戰略。
供應鏈全面國產
絕大部分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初期,不可避免會經歷在成本因素驅動下探索本土化的過程。在走過了“平價替代”時代后,GE醫療深刻解析中國市場需求,敏銳洞察到行業趨勢,一方面積極布局從產品到零配件的全面國產計劃,另一方面,培養并扶持本土供應商,進一步推進供應商走向國際化和世界一流品質,從而推動從點到面的供應鏈全面國產。
陳和強表示,GE醫療要求自己的供應鏈制造與供應的品質必須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因此,要實現國產化,必須首先推動供應商的國際化和品質提升,幫助他們從小公司變成國際大企業的關鍵零配件的供應商。
“在這過程中,GE醫療通過將精益的管理方法和百年的專業沉淀分享給上游供應商,在帶動供應商提升效率的同時,又提升了供應商水平從而服務更多的客戶,把整個中國的醫療器械制造水平提高上來。”陳和強說。
目前,在GE醫療北京影像設備制造基地,其生產的醫療設備零部件,國產化率已經達到85%,一些主導產品甚至超過這個比例。
在無錫, GE醫療用了25年的時間在長三角打造了一個以無錫工廠為圓心、200公里為半徑的供應鏈同心圓,帶動并培養了300多家在超聲和生命關愛設備領域領先的上游供應商。
深刻洞察中國市場需求,打造中國研發和應用工程師團隊
「供應鏈國產化」的下一步,則是針對中國市場需求,提供定制化產品研發。
目前,GE醫療中國的研發和應用工程師團隊超過千人。
陳和強表示:“全面國產簡單的說就是從經濟型到高端產品,全系列、全鏈條等維度為中國客戶提供貼合中國市場和病患需求的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
這種全面國產不僅體現在生產研發上,還有GE醫療針對中國市場需求的本土化定制功能。陳和強告訴36氪,雷神山醫院用的深度天眼CT所具備的“AI自動定位系統”“隔室操作功能”的開發就是完全基于中國的臨床需求,而研制的。
疫情爆發初期,肺部的CT檢查也是臨床判據患者是否新冠肺炎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醫療機構投入大量CT機后,如何避免醫患接觸、減少交叉感染風險成了問題。
基于這個痛點,GE醫療本土團隊開發了隔室和遠程等相應功能,并且迅速投入市場驗證,大幅提升了檢查效率,并降低了醫患交叉感染的風險。
在推動「全面國產」戰略之外,GE醫療能夠在疫情期間跟上 “雷神山速度”,數字化時代的「精益生產」更是必不可少。
陳和強向36氪表示,數字化和先進制造是精益生產的兩個重要方面。
在生產環節,首先,GE醫療通過數字化的供應鏈優化平臺,連接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使所有的信息流都能夠實時跟物流進行匹配,保證信息的高速流轉。
比如,通過應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UWB),企業可以將物料流實時自動轉化為信息流,讓物料在生產范圍里面的流動受到實時監控。
GE醫療生產現場
當工廠物料沒有及時補充到位時,系統就會報警,觸發上游補料的人員,基于層層報警的機制,打造可靠的生產線,確保產出的可預期性。
其次,通過將云技術、自動化、數字化及人工智能運用到生產制造,各大工廠的生產線可以不同程度實時捕捉產品與設備的工業參數并將其數字化。
這些生產數據經過云端,傳輸至車間顯示屏等多種平臺,讓管理人員和生產人員能夠實時監測生產狀態,把控整體工藝與產品質量水平。
而開發人員、工程師和數據專家則能夠在更大范圍的工業解決方案層面展開合作,從根本上提高生產效率,并保證產品質量。
在組裝環節,GE醫療通過將應用數字力矩扳手與數據采集系統互聯,實現裝配環節過程數據的實時自動反饋和監控,提升溯源數據的可靠性,為生產運營數據監控與分析、運營效益的提升提供的數據支持。
而在測試環節,GE醫療中國運用自主研發的Auto-T自動換模測試機器人、AI人工智能影像比對系統、人機協同測試機器人、自動化配料系統等“智慧機器人”,實現設備檢測和參數標定過程的無人操作,在提升產品的質量可靠性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生產效率。
GE醫療測試車間
據陳和強介紹,其北京工廠建造的智能化測試隧道,一年可以測試2000多臺的手術機。這條生產線上只需要十幾名工人就能夠正常運作,相較之下,傳統生產線需要超過500名員工。
結語
在醫療器械國產化進程加速的大背景下,全面推進國產化進程無疑是GE醫療這樣的跨國醫療企業的重要探索方向。
陳和強告訴36氪,“今天的國產化已經不是過去理解的簡單引進、吸收、消化”。隨著“中國制造”的不斷提質升級,通過產品、供應鏈、創新方面本土能力的全面提升,跨國外企們也將為“中國制造”增加新的注解。
前海粵十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2342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2332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674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1269 閱讀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驅動的智能倉儲數字孿生革命
1245 閱讀制造業企業,不要逼物流公司降價了!
1152 閱讀拼多多引領電商西進:帝王蟹進村,非遺剪紙出山
1157 閱讀2024年12月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分析報告
1104 閱讀菜鳥拆分為假消息,繼續大力發展全球物流業務
1064 閱讀全球海運市場動態(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01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