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餐飲市場全年收入達到42716億元,同比增長7.7%,持續領跑社會消費品零售市場,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2%,取得了穩定向好發展的成績。到2020年,全國餐飲收入預計將超過5萬億元。
從宏觀環境的角度來看,政策、經濟、社會、技術各個方面都在影響餐飲市場的發展。
科技是創新能源,互聯網、大數據、移動支付等新技術在餐飲業的普遍使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與餐飲行業的深度融合,助力了傳統餐飲行業向智慧餐飲升級,推動了餐飲供應鏈的信息化變革,加速了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冷鏈物流的發展。
據統計,從披露的投資案例來看,餐飲供應與服務商領域案例數最多,占到了32%。從披露的投資金額來看,餐飲供應與服務商領域金額達1444.2億元,占到了49.9%。
很多投資機構明確表示,2019年投資方向不看重餐飲品牌,只聚焦于餐飲供應鏈。未來,餐飲供應鏈的成熟度將是餐飲產業能否由分散走向集中,企業能否由量變走向質變的關鍵。
雖然餐飲市場總量很大、前景廣闊,但是通過對當前行業集中度和企業畫像分析發現,餐飲行業整體呈現出高度分散,企業規模偏小的特征,這與我國餐飲供應鏈模式和管理水平的滯后有很大關系。
(從2018中國餐飲集團百強榜可以印證,前100強集團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占全國餐飲業營業收入5.04%。下圖為部分榜單。)
我國餐飲行業還面臨著中等規模困境、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等難題。很多餐飲企業在門店數量達到十幾家體量時,會因傳統的采購、品控、物流管理方式等的不統一而導致全部門店的非標準化,隨即帶來成本的上漲和用戶體驗的不一致,這是供應鏈水平跟不上導致的結果。
而這種局面長此以往,可能會引發某些環節出現隱患,最終帶來食品安全等問題。
在激烈競爭下,餐飲業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餐飲信息化升級必然會帶來上下游供應鏈的整合和優化。
餐飲供應渠道多元,餐飲企業采用多供應商模式,70%餐飲企業供應商數量在100個以上,通過產品價格和質量的對比,通過多供應商同行競爭,可擇優而取,有利于控制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降低因延遲交貨帶來的采購風險。
但需要注意的是,多供應商帶來多種選擇,同時也帶來了供應商管理中采購分散、訂單處理程序復雜等困難。餐飲供應鏈的優化首先要從最前端的采購和供應商管理開始,要做好供應商整合。
餐飲企業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較為穩定,73%企業簽訂了長期的供貨合同,但合作關系仍需進一步規范,17%企業簽訂了短期的供貨合同,10%企業與供應商合作關系為先供貨后付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真正的供應鏈伙伴關系的形成。
隨著餐飲企業對供應鏈重視程度的加深,供應商選擇的標準趨于綜合評價,與以前的價格為主要影響因素不同,在接受問卷調查的企業中,食品安全是大家關注的焦點,41%的企業在供應商選擇標準中將食品安全排在第一位。
第三方物流專業性、低成本性、服務性等優勢日益凸顯,與第三方物流合作的餐飲企業占比達93.33%,餐飲企業將物流業務外包出去,專注于自身的核心業務。一些規模較大的餐飲企業保持自建物流團隊、第三方物流合作雙向并行。
餐飲企業與物流服務提供商合作穩定性較弱,41.67%的餐飲企業與物流服務提供商為短期合作(13年),58.33%的餐飲企業與物流服務提供商為長期合作(3年以上)。
由于物流服務提供商服務水平較低、物流成本攀升等原因,不少餐飲企業不斷考慮選擇新的物流提供商,一方面造成了較高的變更成本,另一方面也影響了真正的供應鏈伙伴關系的形成。
33%的餐飲企業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低于3%,40%的餐飲企業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3%-6%,27%的餐飲企業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高于6%,整體來說,餐飲企業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約在5%左右。
在整體物流成本中,75%的企業認為運輸成本最高,據統計,運輸成本>庫存成本>倉儲成本。
餐飲企業越來越意識到供應鏈的重要性,一個重要表現是設立專業人員管理供應鏈,其中近一半(即47%)的餐飲企業供應鏈管理部門的員工人數較多,占到企業總人數的5%10%;7%的餐飲企業供應鏈管理部門的員工占企業總人數的10%15%,5%的餐飲企業供應鏈管理部門的員工占企業總人數大于15%;有41%的餐飲企業供應鏈管理部門的員工占企業總人數小于5%。
餐飲企業越來越意識到供應鏈的重要性,另外一個重要表現是重視供應鏈體系管理,75%的餐飲企業都開展過供應鏈體系管理建設,25%的餐飲企業沒有開展過供應鏈體系管理建設。
43%的餐飲企業在供應鏈升級中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和投入,餐飲行業具備勞動密集型屬性,涉及專業類型眾多,對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物流中心、中央廚房等的引入,促使原有人才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除經營、烹飪和服務人才以外,對于物流配送、供應鏈管理、信息化等專業人才的需求強度大大增加。
當前,餐飲供應鏈運作效率表現良好,12.50%的企業運作效率很高,63.33%的企業運作效率較高,24.17%的企業運作效率一般。
完善的餐飲供應鏈是以餐飲企業為核心,與原料供應商、物流服務商、消費者等節點組成的網狀鏈。通過餐飲產業鏈的分析,確定餐飲供應鏈的起始位置;通過代表性餐飲企業運營流程的分析,確定餐飲供應鏈的關鍵流程;從而構建起餐飲供應鏈結構模型。
餐飲產業鏈是一個貫穿資源市場與需求市場,由為餐飲業產業化產前、產中、產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務的企業或單元組成的網絡結構。產業鏈包含供應鏈,供應鏈是產業鏈的核心部分。
餐飲企業運營流程多而復雜,包括采購流程、生產流程、物流配送流程、客戶服務流程、客戶信息管理流程、反饋流流程(信息流、資金流)等,這些流程正是構成餐飲供應鏈的主要流程。
餐飲供應鏈中,原料生產者、供應商為餐飲企業提供食物原料,通過流通企業(配送中心)進行配送,餐飲企業進行產品的生產,并銷售給消費者。
近年趨勢:單品、爆品;弱加工;標準化
物流特點:依賴冷鏈物流和冷鏈技術
近年趨勢:社區店模式、大店模式;特色餐廳
物流特點:采購食材品類復雜,多溫供應鏈配送
近年趨勢:快餐現炒;料理包;收購合并
物流特點:依賴中央廚房,講究食品包裝
近年趨勢:快餐+飲品;西式快餐發展增速緩慢;西式休閑簡餐發展迅速
物流特點:標準化程度高,冷鏈運輸要求高,采用第三方物流
近年趨勢:大眾化、品牌化、連鎖化;同質化現象嚴重
物流特點:底料、半成品肉類等包裝成品,加工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需求加強,冷鏈保存和配送需求加強
近年趨勢: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由重資產的全鏈條運營向輕資產的場景運營升級
物流特點:批量食材供應,食材集采集配,中央廚房冷鏈配送2小時內最佳
近年趨勢:傳統線下餐飲品牌入局;飲品進軍外賣;外賣市場下沉;兩足鼎立
物流特點:即時配送,時效性要求高,“最后一公里”配送
2018年的餐飲行業可謂是精彩紛呈,資本浪潮、技術革命、共享經濟催生餐飲行業新模式、新業態。
餐飲企業開始重視供應鏈體系建設,普及供應鏈思維,培養供應鏈專業人才,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升級門店訂單、采購、物流,乃至產品研發、質量控制、食品安全體系之間的協同、協作能力。
、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992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48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86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83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849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07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308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98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147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14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