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零售巨頭Lidl(折扣店)宣布成立自己的集裝箱運輸公司,成為最新一家于航運環節謀求更大控制權的零售商,Lidl計劃自運營航運公司,以應對供應鏈挑戰,減少產品交付的延誤并避免高運費。
作為全球第四大零售商、歐洲第一大零售集團,Lidl(施瓦茨集團)經營超過1萬家店鋪,其計劃自運營航運公司顯示,供應鏈正成為當下全球零售企業最優先,甚至是生死攸關的選項。
受失衡的全球化秩序、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正變得越來越不穩定,運費的高企在吃掉零售企業的利潤,斷供則會帶來生存問題。由此而來的要求就是,零售企業需要架構出更可靠、更安全的供應鏈體系。
在中國市場同樣如此,但輕重緩急層面有差異。
由于中國是生產制造大國,國內商品供應充足,可替代的中小供應商眾多,因此,斷供的風險相對沒有那么大,供應鏈體系的打造是要提效、做深做透。
中國零售企業當下的難,最難的部分是在進口環節。
由于本身具有全球供應鏈能力的本土零售企業就少,再疊加疫情影響,進口就非常難做。
具有全球供應鏈能力,且當下主要以進口品項為主打的奧樂齊有關人士告訴《商業觀察家》,目前,(供應鏈層面)主要是應對短期挑戰,進口肯定在近期會很困難,主要受疫情影響。
供應商層面,主做巴沙魚等水產品的峰雷國際相關負責人告訴《商業觀察家》,進口市場未來兩年都不會好過。
“現在太難了,各種檢查、各種費用、主要是一發現陽性直接退運、停廠號。受疫情影響,我們預計未來兩年都不會好過。外是躺平,內是嚴控,面臨的現實就是全球陽性案例一定會有,但國內又不允許有陽性風險,所以,進口非常難。”
這些顯示未來一兩年內,主做進口品項的零售企業,比如進口超市,可能將會度過一個非常困難的煎熬期。行業可能會面臨洗牌。
對于本土零售企業來講,布局進口業務的步伐也將可能放緩,之前,有一些本土零售企業將業態升級、消費升級簡單理解為要增加進口品項的比重,整體思路相對粗放,因此,在這樣的市場環境,它們也將可能面臨更大的經營挑戰。
而對于整個中國零售業來講,2022年下半年市場的重點將可能是控通脹。
當下市場,通脹預期較大,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以及疫情造成的生產端的不確定性,控通脹將可能會成為國家、及企業端下半年工作的重點。
對于零售業而言也將如此,控通脹將可能是對各自供應鏈能力的一次考驗。
一般來講,一定程度的通脹有利于零售業的銷售表現,但如果失控過量也可能會產生負面效應。
因此,有沒有供應鏈能力、庫存預測及管理能力,將會直接關系到各家零售企業的盈利能力表現。其中的重點之一則可能在于市場地位,有足夠的市場地位會形成更強的市場議價能力,這樣的企業會在通脹環境下活得更好。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929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41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51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55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800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00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273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91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091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095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