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市場人士告訴《商業觀察家》,阿里近期整合內部社區團購業務,將盒馬集市與零售通的社區團購業務合并(盒馬集市整合零售通社區團購業務),由阿里B2B事業群戴珊分管,侯毅則從盒馬集市社區團購業務的領導者身份退出,轉為顧問。
阿里整合社區團購業務資源,目前看比較確定,但侯毅崗位變動則似乎仍有疑問。因為之前,盒馬集市的運營還是被相當一部分市場人士看好,認為其發展態勢不錯,前期雖然慢點,但是基礎做的很好。
甚至,有極度看好的市場人士認為,盒馬集市今年最有機會成為社區團購的最佳品牌,與其他選手拉開差距。“此舉暴露了阿里的戰略短視與缺乏耐心,被美團、拼多多帶了節奏。”
《商業觀察家》為此也求證了侯毅本人,及盒馬相關人士,都未獲回復。
一
盒馬集市
對于阿里整合社區團購資源,《商業觀察家》并不意外,這只是時間問題。無論做的好與壞,最終都是要整合的。
一些市場人士將阿里社區團購業務的整合描述為,管理升級,提高業務級別。由戴珊直管,表明阿里更重視社區團購業務了。
不過,這種情況以前也出現過,之前,盒馬事業群(含盒馬集市,當時還沒做)整體也曾劃歸由戴珊分管,與零售通都在B2B事業群下。當時,《商業觀察家》還曾分析,兩者有沒有整合、協同的可能。
但事后來看,并沒有出現強整合。
此次,盒馬集市與零售通的社區團購業務則更有整合的契合點,因為社區團購就是在做B2B業務,兩者也都在做同樣的社區團購模式。因此,兩者的整合有助于資源共享,及減少重復投資。劃歸為阿里B2B事業群則“名正言順”。
那么,由B2B事業群去整合內部資源,去與阿里集團協同要資源,也可能會更有效。戴珊為阿里創始團隊“十八羅漢”之一,社區團購業務則是一個極度燒錢的業務,很多市場人士認為,要做成社區團購業務至少需要60億美金到1000億人民幣。
這個投入體量,不僅是在阿里內部,在任何一家公司內,都不是小數。這筆錢給了你,其他業務部門就少了。進而,可能需要一個“元老”去協調資源。
在B2B事業群內部資源整合上,由于零售通常年都由戴珊分管,如果要推動盒馬集市與零售通社區團購業務整合,那可能也需要“解鈴還須系鈴人”。
從業務發展來看,零售通做的是針對夫妻小店分銷市場的數字化業務,社區團購對其則是最直接的沖擊,因此,零售通也做了社區團購業務。
另一些市場人士則認為,阿里此次整合社區團購業務,及換帥。也有可能說明當下這個市場挺難做的。這可能不是阿里一家企業的問題,也是整個行業的問題。需要“精打細算”。
二
劣勢
《商業觀察家》一直在探尋,阿里做社區團購業務的優勢是什么。
市場對此的觀點都比較鮮明。
要么極度不看好,要么覺得很有希望。
不看好的人士認為阿里各方面都沒有優勢。
在獲客流量端,社區團購現在的起勢是因為所有流量都沉淀在微信群里面,出現了新的營銷場景。
但這個營銷場景可能跟阿里關系不大,這個營銷場景是微信的。
供應鏈一塊,阿里相比拼多多,其生鮮農產品業務交易體量是大幅落后的,交易端沒有明顯優勢。
而社區團購未來到底能做出多大市場,關鍵就在生鮮。生鮮如果做起來了,社區團購不僅能侵蝕生鮮快消的批發經銷體系,還有可能會“鯨吞”線下大賣場。
因為兩者都是計劃性購買場景,都能做本地、短保生鮮品項,線上與線下重合度越來越高。
但社區團購離消費者更近,提貨點就在社區口。且由于是線上預售模式,人力等成本要低,拓展的邊際成本低。線下擴張開一家店需要雇傭相應的員工數,社區團購并不需要這樣。
線下則主要靠生鮮引流,來帶動快消、日百等品類銷售,通過打造計劃性購買場景做高客單價。但生鮮如果被吃掉,這個計劃性場景如果被社區團購遷移到線上,線下大賣場可能就沒有了。
現在,其實沒有人知道社區團購能做到多大市場規模,也不知道這個模式最終會不會掛掉。
就像京東等電商平臺那樣,劉強東做B2C電商之初也不知道這個市場有多大,不知道京東會做到今天這么大規模。在發展中途,京東也曾差點掛掉。
只是隨著各路玩家的加入、市場環境的變化、資源的進入等,突然發現這個市場可以越做越大。
社區團購也是一樣的,小巨頭沒進入之前,興盛優選的生鮮能力很弱,也并沒有做出太大的市場出來。
但隨著拼多多、美團等新入者進入,它們在大幅強化生鮮,這其實就是幫社區團購豐富了內涵,帶來了新的能力、供應商等。各方資源的集中投入又迅速在刺激整個市場成長。
所以,對于未來,就很難判斷準確。
但這一點也可能會令阿里焦慮。
互聯網的競爭有時候就跟戰爭一樣,一場戰爭如果你從一開始就斷定需要打幾十年,那么,這場戰肯定打不起來。
沒有意義,純消耗而已。
互聯網的競爭也是一樣的,如果要傾注資源去發動一場大戰,說要打幾十年,那夠燒嗎?
大戰只要發動,戰略目標肯定是要幾年內定下市場格局的。
《商業觀察家》甚至認為,到今年底,就有可能出結果。成本可能會被抬得很高,高到沒幾家能玩了。當然,可能還會有些“虛張聲勢”,但框架其實已經落定了。
所以,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阿里可能是需要迅速調整來搶時間的。
三
流量焦慮
《商業觀察家》認為,阿里整合社區團購業務,另一個重要原因有可能是為了找流量。
目前,阿里有比較大的“流量焦慮”。因為它過往利潤成長的基礎是中心化流量分發模型。這個模型要維系增長的關鍵之一,就在于流量端要不斷有低成本的增量供給。但是新出現的流量平臺跟阿里卻都沒有太大關系。
餐飲外賣如此,短視頻如此,生鮮也如此。
阿里沒有抓住近些年的流量增量(用戶停留時長與購物頻次)。
當下,阿里則正在追生鮮等,包括通過社區團購來追,但要做大生鮮,做好社區團購業務需要大錢,追趕者通常也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本來,螞蟻金服的IPO,能帶來千億級的資金量,但阿里自己搞砸了。
說句題外話,現在,阿里的流量“饑渴”到什么程度?據一些市場人士稱,淘寶特價版之前都“開”到了微信里。
也有很多市場人士看好阿里做社區團購,主要理由還是看好阿里的生態能力。
淘寶依然是一項國民級應用,支付寶占據了數字化交易市場的半壁江山,大文娛弱了點但塊頭還在,出行及本地生活也都處于行業前二,線下新零售場景開發投入最早最扎實,生鮮業務也在中高端品牌化消費領域成功打造出了盒馬品牌,阿里云尚無顛覆性對手,菜鳥物流有望成為快遞物流市場整合提升的引擎,未來的前瞻技術如區塊鏈儲備較深、全球化業務已交過一輪學費,供應端也是有一定基礎,至關重要的是阿里仍為中國互聯網前兩大金主。
等等。
完善的生態會有較高的門檻壁壘價值,這是阿里被看好的核心原因。
但所有這些,仍還是需要回答一個問題。
目前,線上占中國社消零售總額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二十幾。
你不是說線上的占比未來會到50%,甚至更高嗎。
那為什么剩下的這么龐大的數字化、線上成長空間中,就不能再養出一個新的商業生態與閉環?
在B2C電商時期,阿里在生鮮領域就輸給了拼多多,讓拼多多成長為了巨頭,那為什么切換到社區團購賽道來做生鮮,就能贏呢?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160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198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174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2032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989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427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266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277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1193 閱讀安能物流2024年經調整利潤預增約62.8%,高質量增長領跑快運行業!
1082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