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于農產品的遠洋運輸業務來說是波云詭譎的一年,從年初疫情開始,中國出口業務就受到了重創,由于沒有貨物和訂單,集裝箱只能空載而回,林林總總的堆在中國港口。現在,國內的其他行業幾乎都在停擺半年之后重新步入正軌,生產經營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只有遠洋業務依然處在尷尬的境地,中集集團副總裁黃田化說雖然中國出貨不被限制,但因為海外疫情愈演愈烈,要面對集裝箱到了歐美不能回流的問題,且收貨方只負責卸貨卻不管空箱回流集港,這造成了冷藏箱目前的短缺狀況,將來也有集中回流的堆積隱患。
目前來看,全球疫情還在持續發酵中,行業的壓力究竟什么時候能夠得到徹底的緩解并不能確定,除了疫情之外,跨境農產品的貿易流通還與各個國家經濟和政治因素息息相關。比如美國目前對中國實施的全面打壓,中美貿易在疫情之外更是雪上加霜。但從長遠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全球,農產品的冷鏈運輸一定是增長的趨勢。
中集集團副總裁 中物聯冷鏈委當值會長 黃田化
眾所周知,今年國內疫情的幾次爆發都指向了農貿市場和農產品,不管是北京新發地還是北美白蝦,不管是外包裝還是食材攜帶病毒,都不能排除是行業低溫的環境特點恰好符合了病毒的繁殖環境,農產品又具備流通環節多,環境復雜的特點,所以從產業連的角度講,只有加大檢測頻率才能有效杜絕疫情。
我國也正是這樣做的,尤其是對于中高風險地區的重點防控。對于境外,也是如此,所有進口物資都要報關,海關抽查的密度都很大,很多地方抵達中國港口的集裝箱抽檢率都是100%,通關不易導致很多地方的貨物不能流通進來,也必然影響效率。
其實針對一些低風險國家的進口物資,由于全程環境密閉,不存在再度滋生病毒的可能性,也可以根據進口國家疫情風險對貨物進行分等級的檢測檢疫,提高工作效率。
當下跨境冷鏈物流不樂觀的現狀并不會影響到國內農產品的供給問題,中國的農產品是沒有缺口、完全能夠自給自足的,所以當食品安全存在問題時,跨境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會降低,但不會帶來市場價格的波動。比如南美白蝦檢測數據存在疫情風險,想吃的人就會用國產蝦來代替。
我國人口基數大,目前政策又提倡加大內循環,農產品的生鮮貿易的明顯增長是顯而易見的。
當全球疫情徹底消失,市場恢復秩序時,各個國家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一定會增加貿易互動,屆時會帶來農產品的高需求,但是跨境冷鏈運輸距離遠,如果產品時效性強、價值高,以提高效率和保證新鮮度為首要目標時,海運因為受時間限制可能不會成為客戶的第一選擇,業態也會發生變化。
信息溯源技術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以前的裝備只是滿足于溫度的控制,只要有記錄就可以。現在是從源頭預冷開始,需要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實時監控和調溫,就連最難解決的“最后一公里”也有望依賴于智能裝備和網絡平臺的監管來完善。比如中集集團的裝備,從產品包裝開始就可以啟動跟蹤記錄了,實現全程范圍的可視可控,滿足終端客戶和運營實時掌握產品信息的需求,也能在出現問題時準確排查和追責。
黃田化說,以前的冷鏈運輸很難找到貨物保險公司來承保,因為出了質量問題無從查起,沒有記錄就無法認定責任。現在中集集團可以承諾,客戶只要用中集的產品和平臺,有了全程監控,我們可以對貨品質量負責,保險公司也愿意參與進來。
中集的運輸裝備冷鏈物流包含了公路鐵路,都已經通過產品與平臺的智能化,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了。貨物追蹤技術不局限于冷鏈,但因為冷鏈除了貨物的丟失與損壞,還有質量品質的安全,除了定位系統還要解決溫度需求復雜,智能機組的有效工作等技術問題,投入比較大。數字化智能升級帶來的效應,能夠使得產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安全,各個相關方也都能得到相應的價值和收益。
行業中也有很多企業都已經開始在借助智能化技術做平臺了,他們的發力點不是純冷鏈,而是獨有的運輸環節,包括對物流的監控、油耗等等,物流是移動的,在如此巨大的應用場景下,當掌握了流量,就意味著掌握了植入巨大商業價值的密碼。
例如產品設備不僅依靠智能平臺滿足了追溯功能,還優化了產品售后。以前的觀念是產品壞了才修,現在可以通過預診進行保養延長壽命;以前是只賣產品,售后成本轉嫁到客戶身上,現在還可以把產業鏈進行增值。
傳統模式里資產都是自有的,但現在很多企業還不想購置資產,那擁有資產的就可以考慮針對一些沒有很大業務量的客戶,通過融資長期做租賃、做共享,把提升的單價納入系統,可以形成了新的產業結構,實現雙方的利益最大化。
早在2001年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后,美國海關方就聯合歐洲一些行業巨頭包括中集在內,商討在技術上是否能實現集裝箱的全智能報關功能,通過不開箱的方式把貨物的信顯示出來,比如是否裝載危險品、毒品等等,擺脫海關人員的人為操作,可最終沒能實現。
原因不是因為技術操作遇到阻礙,而是很多信息都極其機密,不能共享。跨境運輸存在敏感性,很多軍用物資或者農產品信息讓國家與國家之間充滿戒備,而且公司與公司之間也存在競爭關系。
實際上中國的港口建設已經非常成熟了,全球十大港口有七個都在中國,很多國外新港口的建設都是中國幫建的,裝備運營等等相關配套也是全球領先的。
如集裝箱以前的RFID掃碼過關,之前都是靠人工,現在通過智能化無人檢測或遙感全控,集裝箱拖車不用停車通過檢測區域,就可以自動傳送完成整套檢測數據。
所以技術的發展是相當迅速的,但壁壘在于農產品之于各個國家是像能源一樣予以保護的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物資,完全依賴于政治和經濟決策,如果能夠打破這一層因素,具備全球共生的理念,能夠更快速的完成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推動全球行業的共同進步。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622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558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1963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429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207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168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1022 閱讀仿生學:蜂巢帶給供應鏈管理的啟示
990 閱讀16連冠背后,日日順助力智家工廠物流降本增效
1015 閱讀中遠海運回應被美國國防部列入“中國軍事企業”清單
93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