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明顯,中國作為世界制造工廠之一,經濟的運轉,需要巨量的供應鏈商品輸入。
從更高的角度來看,中國更需要有強大的大宗商品供應鏈巨頭出現,以實現在全球大宗商品資源控制權爭奪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也起到保護下游的中國制造業企業的作用。
大宗商品供應鏈的優化與升級,需要龐大的市場需求,先進的技術,上游資源產能控制,專業的供應鏈金融和服務,以及眾多強大的企業聯手才能完成的任務。
在這條路上,我們無疑任重而道遠。
中國作為全球制造中心,是大宗商品的全球最大買家。但是中國在很多關鍵的品類上嚴重依賴進口,比如鐵礦石、石油、橡膠、大豆等,如不能理順,對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會構成潛在風險。
我們應該重視大宗商品供應鏈優化與升級的問題,按照市場化原則,通過宏觀層面的安排來實現打造一個國家級的大宗商品供應鏈協同服務平臺。
在“供應鏈創新與應用在線論壇”第16場活動中,中國物資儲運集團副總裁、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會長李勇昭分享了“對大宗商品供應鏈優化升級問題的思考”的主題,
李會長在分享中指出:“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的過程中,促成了消費品供應鏈體系的升級發展,涌現出‘淘寶’、‘ 京東’這樣的消費品供應鏈平臺企業巨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C端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和生活質量。”
與我國擁有巨大的C端消費市場相比,在大宗商品領域,拉動這個行業運行的是大大小小的企業。如果論交易單數和交易頻次,大宗商品市場遠不如消費品市場活躍;但如果論消費量和采購額,則是消費品市場不可比擬的。
但正是這樣一個體量龐大的市場下,中國大宗商品供應鏈服務領域還處在一種自發組合的階段,尚未出現一個眾望所歸的能夠代表先進大宗商品供應鏈協同服務平臺的企業。
眾所周知,伴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當前的大宗商品行業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貨物貿易,也不僅僅是帶有金融屬性的期貨和現貨對沖式交易,而是全流程全鏈條全功能的競爭。從國家層面看,大宗商品供應鏈的控制權影響經濟安全。從企業層面看,全流程的縱向供應鏈是大宗商品定價權的關鍵,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
我們應該意識到,服務于“大宗商品”與服務于“消費品”的物流、商貿、金融等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他們之間有著不同的痛點、不同的問題,也有著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很難通過套用“京東”或是“淘寶”等模式來解決或是處理大宗商品領域的問題。
“尤其是兩類商品物流服務的差異性更為明顯,如倉庫方面,在選址、規模、結構、服務功能、硬件設施、技術條件等都有明顯不同。應區別對待服務于‘大宗商品’的物流與服務于‘消費品’的物流,不能對發展相對靠前的消費品物流模式進行簡單復制。”李勇昭會長強調說。
這就要求大宗商品供應鏈的建設要考慮全社會的整體效率,不能像消費品市場那樣僅憑創投類企業的力量,或靠純粹市場化的手段推動供應鏈的變革,而應從國家層面上予以綜合考慮。
大宗商品供應鏈的升級與優化是件有難度的大事情,作為我國生產領域依賴的基礎,與之密切相關的企業多為大型國企,且體量巨大,每一個品類都擁有自身的鏈條與特性。
從業務的角度,李勇昭會長將大宗商品中的生產性原材料類商品分成12大類進行了介紹,分別為:礦石類,石油、煤碳、天然氣,天然橡膠、合成膠,塑料、液體化工,有色金屬的錠、坯、材,鋼鐵的錠、坯、材,木材、紙漿,大豆、食用油的原料油,糧食,棉花、棉紗、纖維,糖,肉類。
這12大類商品就是中國制造業的“糧食”,是穩定生產制造業、保障社會民生的物資財富,是我國社會重要的物資基礎。將這12大類的供應鏈解決好,生產領域里的供應鏈服務問題也就基本解決好了。
中國有著門類齊全、數量眾多的生產制造企業,在大宗商品相關生產制造領域的份額基本達到全球的50%以上。其中,糧食、棉花、糖、肉,因事關民生,國家已經分別建立了儲備制度,對石油也在不久前建立了儲備制度,以橡膠、有色金屬為例,延續性地保留了少部分儲備制度。
“時過境遷,對于延續少部分儲備制度的商品,老的儲備制度已不合時宜,需要重新研究,進行頂層設計;對于還沒納入儲備制度或沒有受到應有重視的其它物資,應在新的頂層設計時予以考慮;同樣,對于建立了儲備制度的大宗商品,在操作層面上有諸多需要按照供應鏈思維進行優化改進之處。”在李勇昭會長看來,這些都是大宗商品供應鏈面臨的一個又一個挑戰。
“要解決大宗商品的供應鏈問題,應著眼于兩方面:一是安全,二是效率。”李勇昭會長說。
安全在大宗商品領域既包含交易過程的安全和交易以后能兌付貨物,也包括涉及到違約問題的情況下能夠得到相應處理。
眾所周知,大宗商品交易涉及的都是B端,交易量大,交易額高,大多是先有合同,后有支付,然后才完成貨物的送達兌付。如果在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導致多個環節受影響。
而效率在大宗商品領域更多的不是快,而是指計劃性落實得如何,是不是能夠按事先的約定兌現,成本是不是經濟實惠。
李勇昭會長認為,大宗商品領域里的大企業應該在供應鏈優化升級方面有所作為。生產制造類的大企業可以建立直營式的大宗商品供應鏈協同服務平臺。從事大宗商品倉儲物流業務的大企業應積極打造社會化的大宗商品供應鏈協同服務平臺。兩類平臺既各有側重,又需要聯合,攜手合作才能為社會提供好的服務產品。其中的成功者將構成國家級的大宗商品供應鏈協同服務體系的骨干力量。平臺與平臺之間,大企業與大企業之間,尤其是央企與央企之間還應構建行業標準及業務合作的機制。
“要提高大宗商品供應鏈在貿易環節、物流環節、金融服務環節的運行效率和協同效率,優化升級供應鏈服務,中儲采取的方式就是打造一個多種服務功能協同發揮作用的生態化聚合平臺,平臺服務功能包括物流服務、貿易服務、金融服務、數據服務等。”李勇昭會長強調說。
以中儲和京東數科合作研發的產品“貨兌寶”為例,它結合了中儲的倉儲實體網絡、行業經驗、客戶關系、行業中的被認可度,以及京東數科在超級賬戶、支付結算、企業征信、電子合同、區塊鏈等方面的技術優勢,構建的一個大宗商品供應鏈協同服務平臺。
“貨兌寶”的特點就是“保兌貨”,李會長解釋說:這個供應鏈協同服務體系的底層是中儲的智慧倉儲體系,同時也銜接了中儲智運系統。中間層則是中儲的電子存貨憑證管理系統,即電子倉單系統。未來,還可以擴展到供應鏈提單系統。
最上面的一層就是供應鏈協同服務平臺(是生態化的聚合平臺,也是面客窗口)以及鏈接進來的金融服務系統。金融服務平臺將與盡可能多的金融機構的服務系統對接,形成暢通的信息通道。這個創新產品實現了大宗商品供應鏈服務在原有模式上的優化與創新。
“消費品的全國性供應鏈協同服務平臺已經形成,國家在宏觀層面上應打造一個國家級的大宗商品供應鏈協同服務平臺。”李勇昭會長建議。
這個平臺先重點解決好大宗商品國內供應鏈活動中的交易安全和交付安全、金融服務安全、數據安全等問題。過程中形成的商品編碼標準、業務流程標準、業務單證標準、信息技術接口標準,形成的糾紛處理典型案例及裁判依據等非常重要。
國家級智慧倉儲物流服務體系和國家級網絡貨運服務體系的建設,是支撐這個大宗商品供應鏈協同平臺良性運轉不可或缺的力量。有關方面還應當從供應鏈的視角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制度和辦法,引導鼓勵其健康發展。
這個國家級平臺的建設,企業是最重要的主體,對自營化物流體系和社會化物流服務體系,都要有促進發展的措施和辦法,同時也需要行政資源和社會力量在尊重市場法則和經濟規律的基礎上給予必要的支持。
“組織起上述龐大的服務體系,的確需要有行政資源和力量的支持。當然,這樣的支持也需要尊重市場的基本法則和規律。”李勇昭會長總結說。
從倉儲規劃,看DeepSeek的實用性、局限性和突破之道
3875 閱讀單月總貨量同比增長734.4%!獨家解讀順嘉國際貨站跨越式增長背后的效率密碼
2100 閱讀“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1576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1165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064 閱讀德邦物流注銷回購股份 京東物流持股比例升至75.4%
1023 閱讀冷鏈不只是物流,還是依托供應鏈的生態
1037 閱讀傳“6800底薪+五險一金”招外賣小哥,0傭金的京東外賣能否殺出重圍?
1015 閱讀京東,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
943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99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