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CorporateExecutive Board的一份研究,講的是集中采購和分散采購,以及兩者的混合體:混合采購。
如圖所示,集中采購的優點是在整個公司實施統一的流程、系統和策略,便于一致性;需求整合以后,規模效益增加,有了更強的議價能力,利于降低成本;決策離主要的決策者更近,容易戰略聚焦。集中采購的缺點是遠離用戶,對用戶要求往往不能完全了解,特別是獨特的需求;需求變動了,集中采購的響應速度也比較慢。
分散采購呢,優點是貼近需求,能更好地與用戶部門溝通,對需求的響應速度快,能更好地滿足本地需求。但分散采購帶來規模優勢的喪失,議價能力下降,標準化程度也更低,采購運營的效率更低。
于是,很多公司想,我們來個混合結構,美名其曰“總部領導”:由總部制定政策、流程和系統,取得標準化優勢;由事業部、分公司(基層)來按照統一的方法論,選擇和管理供應商,貼近用戶部門,更好地滿足需求。這看上去很理想,其實有很多問題,比如角色定義不清,決策權劃分不清,協調難度增加等。
圖:三種采購形式的特點
來源: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
這也體現在采購的整體績效上。如下圖所示,CorporateExecutive Board調查不同的采購組織下,四種主要的采購績效。 “平均節支”是年度降本。因為規模效益,集中采購的節支比例最高,而分散采購最低,混合結構居于中間。這都符合常理。“平均花費在采購上的費用”主要指采購部門的成本,比如員工的報酬、信息系統的維護等。集中采購的費用最低,沒什么稀奇。按道理,分散采購的費用應該最高,但統計結果是混合結構的反倒更高。這估計跟混合模式下,責任、角色劃分不清,溝通困難等,導致采購的效率低下,采購本身的成本更高。
“平均實際可控開支”統計的是所有開支中,有多大比例可由采購直接控制。比如花了100元,有多少元是納入采購的控制,由采購決策的。不出意料,集中采購下,采購的控制能力最強;但混合模式控制能力最弱,有點出人意外。也就是說,混合模式下,總部和事業部的采購職能作為整體,控制力度反倒最弱。“采購合規”不是國內常說的“合法合規”,而是合同的履行。集中采購下,一大問題是總部選了供應商,簽好了合同,基層以各種理由不用,所以這一指標應該比分散采購的低——分散采購下,選擇權和管理責任都歸事業部,所以履約率最高。混合結構按道理應該居中,但實際上最差,低于集中采購,再一次說明混合采購的不理想。
圖:混合型采購組織在多個指標上評比最差
來源: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研究有兩個缺陷:一是樣本較小,只有三四十個企業;二是公司規模較大,一般都是財富500強規模的企業(我沒有看到具體的規模統計,但該研究機構的客戶一般都較大,因為那些較大的企業才能用得起這個研究機構,來做這樣的研究)。但是,整個研究反映出的混合采購的問題,還是比較符合常識。這從戰略學上也能找到答案:企業要么追求差異化戰略,要么追求低成本戰略,這是兩個極端,但不能“騎墻”,走中間路線,否則的話就stuck in the middle(夾在中間),左右都不是人,是戰略之大忌。這也跟打太極拳一樣,你的身體重心要不落在前腳,要不落在后腳,但就不能落在中間——雙重之下,就容易被對方擊倒。
前海粵十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2489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2507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821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1360 閱讀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驅動的智能倉儲數字孿生革命
1287 閱讀拼多多引領電商西進:帝王蟹進村,非遺剪紙出山
1199 閱讀制造業企業,不要逼物流公司降價了!
1166 閱讀2024年12月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分析報告
1160 閱讀電商件單票 36元,中國快遞企業扎堆到中東搞錢
1150 閱讀全球海運市場動態(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07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