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發生以來,關于全球供應鏈格局變化的說法和傳言沸沸揚揚,前一段時間人們熱議日本、美國要求本國企業撤離中國的新聞,其中有不少因擔憂而被放大的錯誤信息。在各種不確定消息下,一方面人們認為疫情讓“全球化”崩潰,很多國家將陸續把供應鏈撤出中國;另一方面,很多人堅信供應鏈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而中國仍將長久保持供應鏈的重要地位。今天我們就把雙方觀點都分析討論一下。
激進派:“逆全球化”、“去中國化”成為趨勢
1、“斷供”和全球化的關系
疫情之所以給制造業帶來了“斷供”危機,主要因為供應鏈高度全球化,并且產業鏈處于高度跨國分工態勢。以某汽車企業為例,他的供應鏈上有100多家供應商,3000多個零部件在23個國家和地區制造,其中很多地區目前疫情嚴重,嚴重影響生產。一些跨國車企因此對供應商提出了新要求:建立全球分地區機制,以分散風險,而不能因為某個市場生產成本低而全部集中在那里。
可以看出,在一些跨國公司眼中,低成本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他們更關注低風險和供應鏈的韌性。這也印證了業內專家的預測:供應鏈全球化將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區域供應體系。全球有可能出現北美、歐洲和亞洲三個相對獨立的區域供應體系。
2、各國在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去中國化”早就開始進行,近幾年很多制造型企業將工廠遷移到印度、墨西哥、越南等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中美貿易戰加速了這一過程。而疫情迫使各國努力構建更獨立、完整、安全的產業鏈,制造業回流本國不可避免。像是之前備受關注的日本鼓勵日企回遷的經濟計劃:“日本政府將通過數年努力,以支援企業將產業鏈移回日本或多元化的方式構筑強固的產業鏈?!彪m然沒有提到中國,但和中國供應鏈是密切相關的(日本在海外投資的企業共有7萬家,其中一半在中國)。
在中國的跨國公司,尤其是技術公司,目前受益于在其企業周邊地區形成的密集子部件供應商網絡來達到效率最大化。然而,隨著類似的零部件生產商網絡在越南、菲律賓和墨西哥等地陸續建立起來,這對中國構成了一定威脅。
4月15日,全球著名投資機構KKR發布白皮書,其中推測,未來5年,在中國的科技企業將把20%~40%的生產份額需求外遷,這大大超過此前預估的15%~25%。雖然很多跨國企業的CEO都認為,轉移出中國的替代供應鏈的成本必須在當前生產成本的15%以內才合算,但就像上文所說的,成本不再是最需要考慮的。
一切成本優勢,都是建立在不涉及安全問題的前提之下。過去幾年,美國已經全面審查、調整了與國防用品有關的供應鏈,確保從原材料到零部件整個過程都把控在自己手中。與此同時,美國在高科技領域也加強了對供應鏈的審查與調整。
穩健派:全球化仍將繼續,中國供應鏈優勢長期保持
1、全球化不會終結,只是調整
疫情迫使一些國家短期內封境自保,但長期來看全球分工和資源配置的好處明顯,全球化的強大邏輯不會因為疫情改寫,更何況全球危機需要全球應對。
4月23日,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在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全球產業鏈布局和供應鏈結構是多年來生產要素以最高效方式自由流動、資源最優化配置所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性和依賴性。長期以來跨國公司在全球配置生產要素時,更注重效率和成本,未來的調整是企業的選擇,不以政府的意愿來決定。
業內專家認為,此次疫情不會終結全球化,但突出了全球化存在的風險,此后可能從極端形式的全球化向再平衡轉變,這種再平衡包括近岸外包和重建國內生產等,供應鏈也將變得更具韌性。
2、中國龐大的供應鏈不會被輕易撼動
中國制造經過近40年的發展,已經集全球最大、最全、最長等特征于一身,同時產業結構還在做“增值”:規模之外,承接高附加值的精密加工。
雖然中國某些條件比不上歐美國家,但仍然比很多新興市場出色很多。某服裝供貨商表示,通常快時尚服裝基本款可以大批量轉移至越南、印度等地生產,但考慮到越南等制造商的專業和技術水準,國際巨頭們依然將部分要求精細加工服裝留在中國。與此同時,中國服裝制造還在加速完成產業升級改造。中國供應鏈在疫情受控后迅速恢復正常運作,而東南亞供應鏈目前生產停擺,驗證了中國相對于其他新興市場的優勢。
即使成本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考慮成本會失去一切。疫情沖擊導致全球經濟低迷,在這種背景下,跨國企業搬出中國的風險更大。因為需求不振的情況下,價格競爭更為關鍵,需要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幫助降低成本,與此同時,外遷重新投資需要大量資本,但部分跨國企業已經因為經濟停擺影響現金流,很難冒風險去一個比中國制造成本更高的地區進行重復投資。
要知道,之前美日鼓勵企業回流本國,美國其實只是白宮經濟顧問的建議,而非實際政策;日本出臺了幫助日企轉移海外工廠的經濟計劃,但是提供的22億美元在巨大的支出面前是遠不足夠的。調查顯示,多數日本企業并不會改變其在華發展戰略,因為他們不僅僅把中國當作出口加工基地,更重要的是中國已經成為他們生產商品的消費市場,“地產地消”模式的日企工廠不會轉移其供應鏈。
4月中旬,雅瑪多(中國)運輸有限公司宣布清算,當時很多人猜測“日本企業退出,物流先行”,但后來雅瑪多東亞地區總部表示,清算的是負責快遞業務的子公司,從事國際貨代、物流倉儲、海外搬家等業務其他公司將持續在中國擴展業務。而之所以清算是因為效益不好,再加上疫情對業務的影響,和日企撤出中國沒有直接關系。
中國供應鏈該如何發展
雖然各持己見,但兩方觀點都認同,短期內各個國家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全球產業鏈難以在短期內發生逆轉性的變化;全球產業鏈在短期內不會也無法與中國脫鉤。我們擔心的是長期以來,中國在全球的供應鏈地位會不會被動搖;擔心在極端情況下(比如政治因素),歐美企業會放棄成本核算、不惜代價重建自己的制造業體系。
疫情下,中國經濟受進口和出口影響很大,我們必須要意識到當前面臨的內外部形勢非常嚴峻,一定要未雨綢繆。
中國需要抓住供應鏈率先復蘇的“時間紅利”,加速產業鏈升級,加快線上化、數據化轉型,向高端生產制造和高效流通快速升級,進一步完善和強化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在全國范圍內篩選一批重點制造行業,對重點行業的龍頭企業實施全球供應鏈的"備鏈"計劃,形成重點行業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同時也必須要進一步開拓內需市場,強化本地供應鏈的吸引力;中國還要把數字化供應鏈的優勢賦能全球。
中國一方面要推動全球貿易、投資、物流、供應鏈治理;推動通關、貿易、交通運輸、物流便利化;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另一方面,要以交通強國、物流強國、制造強國建設為引領,加快推進物流樞紐、供應鏈樞紐建設。
供應鏈從業者也要認真適應多樣化來源的供應鏈趨勢,并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少批量、長距離、多來源協作做足準備。業內企業代表認為,未來,企業將更加關注供應鏈安全,如果企業供應鏈布局網絡能夠做到“日常運營以成本為最優、戰時以服務為最優”,就能更加從容不迫地應對疫情危機。
您怎樣看待全球供應鏈的未來發展?您認為激進派和穩健派哪一方會占優?請在評論中說出您的觀點。
“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2843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627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M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2587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2184 閱讀即將年營收超3000億元、迎來8.66萬名新員工,這家物流巨頭面臨最大風險
1667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428 閱讀京東,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
1272 閱讀普洛斯中國2024年表現穩健強勁,卓越運營助力新經濟勢能攀升
1212 閱讀豐巢與菜鳥破壁合作 菜鳥寄件可選“到柜寄”默認順豐承運
1103 閱讀菜鳥出席世界郵政和快遞美洲會議,國際物流服務受全球市場認可
108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