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災難來臨,都如世界末日;每次災難,人類都能安然度過。
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經濟充滿了不確定性,特別是那些打完“上半場”還得打“下半場”的行業,比如跨境貿易的電商:前段時間是有訂單,沒人做,交付困難;現在終于有人做了,但越來越多的國家被疫情擊倒,訂單沒了。生產制造,餐飲服務,旅游教育,各行各業都有類似的挑戰。
不時有人問我,下半年的前景如何,特別是美國的情況會怎么樣?我是個干活出身的人,如果你問我供應鏈該怎么管理,需求該如何預測,庫存該如何控制,或許我能給你比較可靠的答復;我不是經濟學家,也不以算命為生,所以我既沒法科學地預測前景,也沒法迷信地占卜未來。不過,從以前的災難中,我倒是總結了些基本準則,在這里很樂意跟大家分享。
首先,每次災難來臨,特別是全球性的災難,都如世界末日來臨;但是每次災難,不管有多大,人類都能安然度過,而且脫胎出更好的未來。在美國的20年里,我就經歷了三次這樣的大災難:先是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破滅,然后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再就是這次的新冠疫情。期間還夾雜著一系列的小危機,比如“薩斯”,埃博拉,中美貿易戰,基本上沒有一年是平安的。每次的災難都不一樣,但都有個共性,那就是人類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一部分。即便你一時覺到掉進坑里了,也不要太沮喪,因為這至多會影響我們六個月——六個月以后,即便問題還在,我們也就習慣了(忘了這是哪一位互聯網大佬的話)。
就拿眼前的新冠疫情來說,最糟糕的情況呢,無非就是每人都戴個防毒面具什么的東西。剛開始或許會覺得不習慣,但很快就跟戴帽子、穿鞋子、出門前化妝一樣自然了。對于女孩子來說,這甚至是再好不過的事,因為你再也不用出門前花一個小時來化妝,也不用糾結究竟該用什么口紅,畫什么樣的眉毛。千萬不要低估人類的適應能力。我在硅谷,從3月19日開始就處于封城狀態,學校也關閉了。不過沒幾天,網上授課就開始了,不但是學校的課,而且是培訓機構的課;又過了幾天,女兒的唱歌也搬到在線了,兒子的跆拳道也在遠程進行——教練在Zoom上教,幾十個孩子在自己家里學,看他練得滿頭大汗,效果比現場授課都好。
至于對新冠病毒的抑制,人類也遠非在暗夜里摸索;在還沒有幾個病例的時候,科學家就清楚地知道,這病毒跟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樣,應該如何來應對,只不過開發疫苗需要點時間。這是跟以前的瘟疫顯著不同的地方。所以,不要恐慌,這事兒總能過去。
其次,嚴冬里的蟄伏,正是為來年的重新開始做準備的時候。在自然界,新生命是寒冬里孕育甚至誕生的。比如熊的幼崽是冬眠時生下的,馬牛羊也是冬季懷胎,在冬春交接的時候下羔。為什么專選這青黃不接、草料最為稀缺時候?大家都是奔著來年春天去的——最黑暗的時候,就是離光明最近的時刻。那些花蕾、嫩芽也一樣,也是經過寒冬的洗禮、潛伏、發育,才得以在春季綻放。農民也知道這點,在冬季忙著積肥,來年的收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年冬天積了多少肥。
對企業來說,經濟寒冬是建立差異化優勢的最佳時間。比如在硅谷,生意好的時候,工程師們忙著要解決客戶的各種問題;生意差的時候,正好集中力量開發新產品,等經濟一朝變好,就開始下一輪的騰飛——經濟低迷是開發新產品的絕好機會。對供應鏈運營來說,生意不好了,事情沒那么多,也正是集中力量,進行組織、流程和信息系統建設的好時刻。
比如說信息系統,生意好的時候上系統,大家太忙,主數據往往沒時間整理,有些功能也沒法運作起來;生意不好了,沒那么忙了,正好把信息系統完善起來,一方面通過信息化來節省人員,另一方面等業務回升時更好地服務客戶。再比如說組織建設,忙的時候大家都埋頭做生意,很少有時間去學習,提高業務能力;現在稍微閑點了,正是讓大家系統地學習、提高的好機會。
拿我的老東家舉個例子。當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后,經濟陷入低谷,沒什么生意,但公司的整個供應鏈部門卻沒閑著:所有的計劃、采購、SQE骨干人員,包括經理、總監層,都得接受系統的認證培訓,通不過的話就不能上崗。或許企業的培訓預算有限,但再窮,給每個員工幾本專業書總能買得起,讓大家讀完后分享,討論,講解給更多的員工,也不失為組織建設的好方法。這樣,等到下輪的經濟高峰來臨時,我們就可以比以前做得更好,比競爭對手做得好,這就是競爭優勢。
最后,經濟低迷,唯有成本領先才能生存。生意不好了,銷售賺不來更多的錢,那供應鏈就得省更多的錢。那好,采購正好可以借此機會,驅動研發、質量投入更多資源,幫助優化整合供應商,提高規模效益——這在生意好,交付挑戰大的時候是不可能的。工程師們平常太忙,也沒有動力來批準供應商的優化建議;現在正好借助成本壓力,驅動設計人員承擔更多深思熟慮過的風險,把設計優化做得更好。在現金流的壓力下,計劃也好調整銷售的期望,優化庫存計劃,降低庫存。同理,倉儲物流也可優化物流網絡,關停并轉有些設施,來更好地控制成本。
還有些結構性的改變,比如關閉工廠,外包生產、倉儲、物流等非核心業務,也正好可以借助經濟壓力來推動——這些舉措都會觸動很多職能、很多人的利益,阻力非常大,在有錢賺的時候很難推動。就拿我在硅谷的老東家來說,借助于網絡經濟泡沫破滅的“東風”,公司做了大幅度的供應鏈變革,把倉儲、物流、財務、金融、人事,還有除了最終組裝和集成測試的生產,凡是你能想到的,統統外包。是的,我們把人事外包了:工資是第三方給發,人也是第三方給雇(獵頭找好人,做好首輪面試,篩選完后由我們面試,決定最后錄用)。這樣做的結果呢,就是成功地把這些固定成本給變動化了,讓公司更有能力對付業務的上下起伏。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一流的采購與供應鏈管理能力,以便選好、管好供應商,在我的紅皮書《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第3版)有詳細闡述。
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的話說,危機是個好東西,機不可失(A crisis is a terrible thing to waste)。對于我們當事者來說,身處危機,恐懼、擔憂、自怨自艾都不解決問題。我們要知道哪些是不能改變的,要有耐心來忍受;那些是能夠改變的,要有勇氣來改變。經濟走向,貿易摩擦,宏觀政策,那是政治家的事,我們改變不了。但是,還有很多我們能夠做的——我們不能拿改變不了的作借口,成為我們自己不作為的理由。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992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48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93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83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856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14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308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98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154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14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