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倉儲,有些企業的倉儲歸采購部管,有些企業的采購歸倉儲部管;
成品倉儲,有些企業是歸銷售部管,有些企業歸財務部管。
正確與否不能一概而論,不需要一致統一,但是倉儲跟各個部門都是有關系的。
1.倉儲與生產
沒有倉儲的良好配合,生產計劃、生產進度就會受到影響。
2.倉儲與采購
如果采購跟倉儲沒有配合好,會出現諸多的問題。例如:
采購一票貨沒有事先通知倉庫,倉庫就不能知道貨物的采購量,從而影響入庫的時間和貨物庫區的規劃同擺放;
采購對倉儲不熟悉,壓根兒就不看倉庫,結果已經積壓貨了,還在繼續采購,造成采購與倉庫的脫節,公司資金的浪費,容易產生矛盾。
3.倉儲與銷售
從成品倉庫角度看,倉儲與銷售是有直接關系的,如果倉儲有發錯貨、多發貨、少發貨的現象,就會直接影響到銷售。
4.倉儲與財務
倉儲與財務的關系主要表現在盤點上,如果盤點的數據不準確,那么財務做出來的報表就有水分了,所以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與倉儲都是有直接關系的。
因此,整個企業團隊是密不可分的,一旦離開了倉儲,生產、采購、銷售和財務都會受到影響。
傳統的原料倉儲管理,是合格品檢驗入庫、不合格品退回。生產線在專業上稱之為生產島,按照生產用料的需要到倉庫里去領料,如果領的料太多要退料,領的料不夠要補料。
但是,供應鏈的研究結果表明,一個產品的加工周期,或者從訂單下來一直到交貨這個周期,其中有90%的時間都在入庫、出庫、檢驗等這些非增值活動中浪費掉了。之所以稱其為非增值活動,是因為入庫、出庫、檢驗等不能帶來經濟效益,是增加成本的活動。
那么倉庫在這個過程中就起到一個很關鍵的作用,倉庫配料不能及時配過去,或料配錯了,都直接影響到銷售,直接影響到生產,所以生產線到倉庫去領料的生產方式,已經改變成倉庫為生產線自覺地配料。由倉庫人員送料到各個生產島上去,而不是由生產線上的人自己到倉庫來領料。
以前,倉庫管理是坐等,需要領料就過來填單,填完單以后自己去拿。現在,倉庫要為生產線提供服務,要按照生產的進度,按用料單送上門,不僅要送得及時,還要送得準確,就是規格、品種各方面都要送得準確。
(一)7R交貨服務
成品倉庫交貨服務有7R的標準,可以達到合適的、適合的基本要求。
合適的產品,就是客戶需要的產品;
正確的地點,就是送貨要送對地方;
低廉的價格,指裝卸費、搬運費、物流費用等費用要控制;
服務的思想,即為銷售、生產、財務、采購各方面提供好服務;
穩定的質量,指倉儲工作質量,包括裝卸質量、盤點的質量、日常的報表、登賬、做賬是不是準確、及時;
正確的數量,就是指根據需要的數量,不要多發或少發給別人;
最短的時間,就是速度快,因為企業競爭靠的是速度,誰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為客戶提供好服務,誰就是贏家。
(二)信息準確完整
在整個物流的服務過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及時性、準確性。如果按重要性排列,應該是以下順序:
第一及時;第二準確;第三完整。也就是說,信息的反饋要做到六個字:及時、準確、完整,缺一不可,以保證信息、溝通反饋不出問題。
(三)確保裝卸的品質
野蠻裝卸是倉庫裝卸中比較常見的現象,裝卸工人往往用扔的動作,不管包裝里面裝的是什么,這樣一來,跟供應商的糾紛就難以避免。
運輸過程中,保證運輸質量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裝卸,因為要經過兩次裝卸,供應商要裝,倉儲人員要卸,這個過程就很容易出問題。
所以,從事倉庫工作的人,要對運輸司機包括裝卸工,客氣一些,不要對他們指手畫腳,因為人是一種容易情緒化的動物,有時候是無意的,而有時候是故意的。
(四)及時給予退換貨
涉及到終端產品的有時候要退換貨,倉儲方面要及時處理,能拖則拖的做法,不只是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更影響到生產部門的工作進度。
(五)熱情友好的咨詢服務
企業里面相關部門的人會經常打電話詢問倉庫,這時,倉庫應該提供熱情友好的服務。不是一問三不知,要對答如流。有時倉庫很忙,就忘了“熱情”和“友好”兩個詞,但忙不是借口。
做到熱情友好不是一個口號,需要扎扎實實地工作,需要對物品很熟悉,了如指掌,否則提供不了這個服務。良好服務不是一種概念,不是主觀意識,有主觀意識還遠遠不夠,還要做很扎扎實實的工作。
倉儲部門是一個服務機構,不能僅僅理解成是一個后勤機構,所以工作的核心就是兩個字服務。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748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649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2082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590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298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287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177 閱讀16連冠背后,日日順助力智家工廠物流降本增效
1078 閱讀1745億件,快遞業務量增速超預期
1022 閱讀扎根供應鏈創新25年,一家“耐力長跑型”企業的破局啟示
97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