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銀行與標普全球市場財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推出2022年全球集裝箱港口績效排名(簡稱“CPPI”)。本屆排名數據囊括434個港口的765個集裝箱碼頭,涉及156,813次船舶靠泊,2.439億次move,最終排出了348個港口(港區)的名次。其中,洋山港、塞拉萊港、哈利法港、丹吉爾地中海港、卡塔赫納港、丹戎帕拉帕斯港、寧波港、哈馬德港、廣州港、塞得港分據前10,來自中國與中東地區的港口霸榜。前10中除了卡塔赫納港與哈馬德港外,都是年吞吐量超400萬TEU的大港。
不過看前50名榜單,還是免不了有一點標普帶你認識世界地理,尋找小港偏港的既視感。所以首先還是要搞清楚CPPI的計算標準,才能有所參考。CPPI的基準是船舶在港時間,包含船舶進入港域到離泊的時間,但不包括從離開泊位到離開港域的時間。這些時間數據由全球主要班輪公司為標普提供,只有一年內有效靠泊達到24次的港口才會被計入。
在計算方法時,和2021年績效排名(看這里插入2021年鏈接)一樣,2022年依然使用了綜合技術性評分與影響因子評分兩種方法。影響因子相對容易理解,CPPI劃分了支線船(<1500TEU)、主要部署于區域內貿易的巴拿馬級船(1501-5000TEU)、主要部署于南北貿易航路的中間型船(5001-8500TEU)、主要部署于東西航路的新巴拿馬型船(8501-13500TEU、主要部署于亞歐與跨太平洋航線的超大型集裝箱船>13500TEU)5組主要船型與10組move不等的作業量,再分別計算相應組別的船舶在港時間。
之所以采取這種分組方式,是因為據標普統計,船舶在港時間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貨物操作時間、泊位閑置時間與船舶等泊時間(Arrival Time,從進入錨地到抵達泊位之前的時間),其中作業時間占比超60%,船舶等泊時間占30%左右,前者主要影響因素是作業量,后者更多被船舶大小左右。而其他因素,如橋吊效率在不同作業量和船舶大小組別中區別不大。至于綜合技術性評分,是將船舶等泊時間與在泊位時間匯總為船舶在港時間,為了避免出現大船組別的平均時間比小船組別要高的情況,CPPI會比較每個港口的平均用時與每個組別的平均用時,在計算時再做加權處理。最后經過一長串小圈實在搞不懂的數學公式,復合出最終評分進行排名。
雖然這份排名依然有不少誤差,但還是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數據。2022年,船舶平均在港時間是36.8小時,其中10.8%(3.96小時)都是船舶作業前后在泊位上消耗的時間,正常來說,在安全操作的情況下,這可以被壓縮在1小時或以內,給了運營商很大的優化空間。顯然,這是中國港口的優勢,而北美港口還是一如既往的拉胯。
在348個港口中,北美區域港口排名最高的是美國威爾明頓港(44位),該港位于北卡羅來納州,按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在全美20開外。我們較為熟悉的哈利法克斯港(278)、西雅圖港(279)、紐約新澤西港(306)、休斯頓港(335位)、洛杉磯港(336)、查爾斯頓港(340)、奧克蘭港(343)、長灘港(346)、溫哥華港(347)、薩凡納港(348)的成績都表明,北美港口在績效方面存在著不少系統性問題。如洛杉磯港、長灘港在2022年由于貨量下滑,船舶擁堵減少,在船舶等泊時間方面大為改善,但相對于2021年墊底的排名并沒有較大提升,而薩凡納港等美東港口由于貨物轉移,港口通過能力不足,績效排名就很快下滑。
相比北美港口,東亞港口就很內卷,62個港口約占全榜單的18%,但只有8個港口排名在200名以下。從地域上進一步細分來看,中國港口的績效表現無疑一騎絕塵,馬來西亞與日韓港口表現較好,菲律賓、印尼與越南港口表現較差。當然,最見真章的還是年吞吐量400萬TEU以上的大港,吞吐量大港中對于船舶靠離泊、泊位計劃、操作效率的要求都遠超其他港口,在這一排名中前10名中國港口占據半數,歐美港口則毫不意外的墊底。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5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057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820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71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16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32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12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10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53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610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