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品牌的未來錨點。
“成功只屬于那些支持Z世代實現夢想的品牌?!睆V告營銷屆被譽為“Z世代之母”的安吉?瑞德,在最新的作品中闡述自己對未來品牌的觀點。
自我的革新,其源頭是品牌正面臨生存挑戰。從營銷角度思考,品牌面對的困難,本質是認同性正在削弱。無法與目標消費者建立更深層次的鏈接、更合拍的供需關系。
校園,始終是營銷場景里的高地,風光無限好,但始終難以到達。然而在今年3月的開學季里,此前已經刷屏過的“加油吧!大學生”活動又一次破圈,展示出了一種可復制、可重現的校園營銷樣本。
問題來了,為什么是菜鳥驛站?
校園場景的價值,毋庸置疑。論商業潛力,外有Facebook的崛起神話,內有校內、人人等古早互聯網企業的紅極一時。論輿論聲量,大學生群體依舊是網絡最活躍群體之一,在各類社交媒體上極富表達欲和交互欲。論消費價值,高校場景人群高度集中,且圍繞衣食住行等需求,存在自主與家庭雙重消費支撐。
然而,看似藍海的校園場景,卻是一片遍布暗礁的營銷深水區。遍布不同城市的高校,沒有標準化的散點網絡,校園環境、政策寬容度都存在顯著差異。讓許多品牌的校園營銷動作發生了折射,看似一擊中的,實則竹籃打水。
更為關鍵的是,觸達渠道和受眾群體,已經發生了代際上的更替。傳統意義上在校園進校營銷的公司、代理商,受限于高校散點化特征,保持著類似零售經銷商的分發體系,成本與效率都不盡如人意。而在Z世代群體成為高校主力人群之后,身具網絡原住民身份的新生群體,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承載,天然具備信息濾芯,設置了一道波段,唯有同頻共振的信息介質,方被放行。
必須認識到,粗獷又帶著傲慢的品牌營銷方式已經過時。許多品牌與大眾交互的對話態度還是單向輸出或是缺乏錨點,始終并未步入Z世代的實際波段,這又回到校園作為聚合場景的營銷價值所在。
難題有了新解法。
開學季推出的“加油吧!大學生”專屬活動,是2022年菜鳥驛站的一次探索。因為不斷刷屏,已經被營銷界拆分解讀過。從結果復盤,這是一次場景互動營銷的典范。以深植在校園生活的線下菜鳥驛站為觸點,在千萬級流量聚合的菜鳥App開展線上定制玩法。玩法包含立開學flag與高校打榜PK的方式,讓學生群體在立下有趣flag的同時,又能以學校為圈層爭取榮耀。結合為貧困山區孩子捐贈的公益互動,讓參與者意愿愈發濃烈,交互的方式從被動到主動。
活動之外,是菜鳥與品牌方基于校園場景的一種雙贏。為高校提供快遞解決方案的菜鳥,從單純的快遞服務轉向更有體感的“服務品牌”,更深層次地聯入到學生群體的生活中。而對于品牌而言,可以直接進入菜鳥打造的到Z世代同頻波段場,完成鞭辟入里地精準觸達。
未來,的確充斥著不確定性。而未來10年內,最具確定性的,或許就是以大學生為核心的新主力群體。
“人才紅利”成為近期熱議話題。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高校在校生人數已超過4500萬人(含研究生)。按照2021年每年1000萬的新入學人數,預計到2033年還將有1.3億以上人口接受大學及以上教育。
這意味著,在未來10年內,不論中國人口結構如何變化,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數只會持續增長,這是最大的確定性。
這也是校園營銷對于品牌的優先度再度擢升的底層邏輯。人才紅利的必然到來,將成為支撐品牌度過周期的基座。換句話說,品牌發展的未來錨點,已經被嵌入到了高校與學生的敘事之內。
從菜鳥驛站的數字廣告業務布局看,其對于校園營銷進行了一次關于品牌與學生群體關系的分層,或者說基于學生群體的“用戶生命時間周期”分段式觸達。
高校有周期性的新鮮血液涌入,這部分的需求雖然品類聚焦卻極具確定性。手機電腦、日化用品、服飾鞋包,都是剛需,這一領域的品牌,需要找到強曝光鏈路來影響學生決策。
而大學高校往往是大學生群體開始獨立消費的發端。比如美妝,在菜鳥已經進行過的校園營銷嘗試中,聯動品牌贈送小樣、試用裝,目的并非讓直接產生消費轉化,而是錨定不遠后的未來,讓學生群體找到自己適合的升級品牌。
在畢業一段時間后,則是電動車、智能家居等一系列大件。其中又間雜著學生作為家庭消費的決策因子的職能。
理解了校園營銷中,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系,菜鳥驛站自然有了解題思路。一方面,是作為校園基建所帶來的觸達范圍。校園菜鳥驛站和社區菜鳥驛站在形態上有著明顯差異,站均200平方的獨立面積更利于線下廣告的展示、數字化自助取件模式使得人流量遠大于社區,對于校園場景的人群滲透更為高效。截至目前,菜鳥驛站覆蓋的高校園區數量已經超過3000個、覆蓋全國高校師生近3000萬。這本身就是一片尚未被開墾的營銷沃土。
另一方面,是作為差異的數字驅動。以菜鳥App為載體的線上渠道,可以根據不同場景完成基于用戶地理位置、用戶消費強度進行人群劃分,為品牌提供人群畫像,來精準匹配目標人群,進而實現線上線下聯動的全域數字化觸達。
而品牌在菜鳥驛站投放之后,又能基于用戶沉淀,將營銷活動與用戶深度互動,將每一次營銷活動沉淀為品牌的經營資產。
除此以外,如果到校園去實地考察過,會發現菜鳥驛站在校園場景中,基于電商包裹取件的路徑,進行了全鏈條的觸達。線下的取件場景,如驛站內標準化貨架、出庫高拍儀屏幕、校園特有的送貨上門無人車車貼,都是品牌觸達學生群體的輻射范圍;線上的告知渠道,菜鳥App可以與線下驛站內媒介的互通。比如跨屏通,就可以將菜鳥App的開屏與包裹出庫的高拍儀屏聯動,進一步深化心智。
校園無人車
圍繞多頻次的快遞收發場景,多維度觸達目標群體,菜鳥驛站為品牌實現從場景到營銷的多維賦能。
而“加油吧!大學生”就是菜鳥的重復性實踐。讓校園營銷不再是品牌與平臺的自嗨與傲慢,而是用實際的品牌感知、用戶正向反饋進行調頻,實現認同。品牌在此期間能夠高效地滲透其價值主張并沉淀品牌資產。社交媒體中,不同學校維度的學生互動,又將夾帶著營銷內容的信息圈層化觸達。
更為重要的是,“加油吧大學生”在去年9月之后,又在3月再度復刻。結合驛站強曝光目的的營銷方式,一起證明了菜鳥驛站所探索的校園營銷,有了規?;?、標準化的可能。
一個有意思的案例,就是康師傅。在去年世界杯期間,康師傅與菜鳥驛站合作,在取件必達的校園驛站中進行沉浸式廣告投放,在符合產品強勢節點高校搶占人群心智,一度在上海交通大學廣泛吸引學生駐足。優質的推廣效果促使康師傅在3月開學季中加入了“加油吧大學生”的行列,在媒介投放的同時與菜鳥驛站一起玩了起來。
是時候重新認識一下菜鳥驛站了。
作為電商后鏈路的包裹交付環節,在過去的10年里,菜鳥驛站其實還承擔著另一維度的“場域”身份,補全人與貨連接的最后一步。搭配線上App與線下場地的天然聯動,使得其深度滲透社區、校園等散點網絡。
從這一維度出發,作為場域的菜鳥驛站,同樣可以肩負營銷陣地、廣告平臺的職能。比較菜鳥驛站為品牌提供的,是可以成為標準化的觸達能力,一種沉浸式的進場服務場景和高聚合、可定制的線上場景,品牌與消費者的物理距離與網絡距離已經得到最大程度的壓縮。
這也是菜鳥驛站能夠成為校園營銷難題破風者的原因所在。不同校園離散分化的特點,則已經被菜鳥驛站通過包裹交付的核心功能實現剝離,還原出群體與場景的最大公約數。變成一種可以標準化的能力。
標準化,意味著可復制,也意味著某種程度上的確定性。這是菜鳥驛站在校園營銷場景中,所交付的最大差異價值。更為寶貴的是,這套標準化能力,并不會損害任意一方的利益。學生群體能夠獲得的,是能夠改善吃穿用度的更多權益,只需要通過用戶動作來低成本獲得,而品牌則是更深層次的鏈接,無論是強曝光、定制活動還是權益(小樣)觸達,都將成為品牌錨定未來的確定性掛鉤。
以包裹為切入點,菜鳥成為學生群體和品牌之間鏈接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關鍵渠道。而在連接更多品牌以后,整個校園營銷生態能為進而學生群體提供更多權益、優惠甚至直接的商品,從而反向助力品牌,在扎根進入校園的菜鳥驛站中,收獲確定性。
未來一定會繼續衍生能夠鏈接學生、進行群體聚集的生態。這是一種商業性的共識。而菜鳥是否可以成為這樣的生態,或許是個未知數。但基于校園營銷的想象力,已經有了雛形。比如菜鳥App上的“免費領水果”,前端是果園玩法送給消費者水果的福利,后端是鏈接菜鳥鄉村的助農銷售,如果面向品牌可以擁有更多玩法,將種出水果變為品牌果汁,消費者在獲得福利之余又能擴大助農,在品牌認知中就帶著好感度傾斜的調頻。
再比如時下火熱的ESG概念,菜鳥驛站在進行的綠色回箱等活動,同樣可以開放給品牌,讓品牌成為以記錄學生用戶綠色低碳行為的載體。
是時候了。認識到在校園場景與學生群體作為未來社會主體的重要性,就找到了商業價值演化的無限可能。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090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55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163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125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1934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898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632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56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385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20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