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3日聯商網主辦的2023中國超市周主論壇——中國超市總裁峰會上,生鮮傳奇董事長王衛用180分鐘講述了“生鮮傳奇的故事”。
事實上,從2015年開出第一家生鮮傳奇門店開始,創始人王衛再次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業界除了關注生鮮傳奇如何講好生鮮新故事外,更關注生鮮傳奇的盈利和存活問題,畢竟這一業態曾經令家樂福鎩羽而歸,也是業界公認的“最難做的品類”。
八年后的今天,王衛在會上宣布了生鮮傳奇的最新成績單:估值38億,2022年第四季度生鮮傳奇首次實現季度性盈利。
生鮮之難,由此可見,王衛笑言:“經過八年的努力,我們終于幼兒園畢業進入小學了,可以正兒八經讀書進入學習的序列了。”
生鮮傳奇的誕生是個意外
和現在“大賣場式微,小業態走紅”完全相反,2014年是屬于大賣場的天下。彼時王衛也已離開紅府超市創業成立樂城超市,創業之初,王衛更看中主題超市,甚至主張超市進一步精品化,然而第一家新開門店第二年僅增長40%的成績,讓王衛注意到了面包店、零食店、水果店等小型店帶給超市的沖擊。
王衛將這些門店稱之為“小業態”,“如果你們注意到小是個貶義詞的話,就知道當年我們對這些業態的態度。當我發現小業態對我們有沖擊的時候,我就開始研究他們,希望能形成競爭優勢,并且開始了一些裂變。最早我們的想法也非常簡單,既然我是大賣場,這些小店這么厲害,就把每一塊都獨立成事業部,每一塊都做強,合在一起一個超市必然很強,這是當時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理解。”
王衛直言,把超市模塊化設計后,初期效果也很明顯,商品改善很快,團隊開始變得專業,但是很快就發現,每一塊的實際競爭力還是比不過這些小店。“如果把業態簡單拼湊,最后的結果一定是東施效顰。今天回過頭去理解這件事,發現如果想做一家企業,并不是把一塊一塊組合起來才強,任何業態、企業,一定是整體性思考的。”
彼時王衛的樂城家族共有九大業態,但是并未有生鮮傳奇的一席之地,“那個時間點還沒有人覺得生鮮可以單獨拿出來做。大家知道生鮮在所有超市里面都是虧損項目,是用來集客的。
我們當時注冊了樂街,九個業態在樂街一個體系里面,甚至想過一條街自己租下來,用自己的業態布滿,或者一個賣場拿下來,自己的業態就可以把它布滿。”
然而一次去日本的考察,讓生鮮傳奇得以誕生,王衛稱做生鮮傳奇完全是一次意外。
“當時到日本看到一家超市很喜歡,加上當年我做生意也是憑著喜歡,回來就想模仿,這個時候我們意外租了一個門面,當時是以樂鮮菜市的名義去做的,生鮮傳奇只是輔商標。”
但是做生鮮傳奇也并不完全是一時沖動,一個不容忽視的是事實是,王衛在2014年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判斷:專業業態興起,大賣場、傳統百貨會衰落,于是才有了生鮮傳奇的大膽嘗試。
恰恰是這家200多平方米的店,讓王衛看到業績時震驚了,并且用深深地震驚來形容。
200平米店,服務1683戶居民,試營業期間日銷超2萬元,正式開業為了限流賣50元門票進場(門票可抵用)、一天最多僅接待1500名顧客的生鮮傳奇香樟雅苑店,開業當天銷售18萬元,王衛形容自己看到業績時“懵圈了”,但是懵圈之余意識到,離消費者近是有價值的,“如果足夠近,如果生意能包圓的話,這個生意可以巨大到超出你想像。”
但是這并不意味生鮮生意能賺錢。
王衛在分享中指出:生鮮是真的極度受消費者歡迎,我們第一個月大概做了120多萬,但是虧10%,也就是虧了十幾萬塊錢,我所有兄弟們都跟我講,說老王,這活不能干,這么好的生意,這么累的活,竟然虧這么多。你看做其他生意就躺著掙錢。
我當時就跟他們講,我對其他小業態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警惕,如果一個生意這么簡單,這么容易掙錢,我認為它是沒有門檻的,我能做別人也能做,甚至我的員工也能做。但是有一個如此受歡迎的生意,卻很難賺錢,如果我們把它做通的話,不僅能擁有巨大的市場,還有很高的門檻,所以我就決定要把生鮮傳奇做下去。
對于王衛來說,這份堅持終于看到了成果,過去三年,社區電商興起后并迅速隕落,而生鮮傳奇終于迎來了盈利,2022年第四季度,生鮮傳奇迎來了首季度盈利,“這個過程極其艱難”。
生鮮店的難點在于體系內穩健可持續復制
賣菜的生意并不好做,進入這個賽道發展的企業經歷或許只能用坎坷形容,要有足夠的客群、好的商品、好的價格,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撐試錯和虧損。
對于入局生鮮賽道的選手來說,單店盈利或許并不難,但是整體盈利很艱難,這也是大部分企業選擇戰略收縮或者退出的原因,規模化的發展對于管理者來說無疑是更大的挑戰。
王衛告誡想要入局小店賽道的新朋友,如果只是做幾家店或者十幾家店,養家糊口沒有問題,但是要像生鮮傳奇、錢大媽一樣做大,這個賽道的進入門檻是10個億,“生鮮店的難不在于一家單店能銷售多高,也不在于把一家店能管理的多精致,而是在一個體系下能夠穩健可持續的復制。”
哪怕是在生鮮傳奇內部,第一家店也是無法超越的。
“這家店當時誕生是最本心的,完全站在消費者立場不計成本,而且都是公司高管去做的,所以菜品打理、品質、消費者服務,到今天想起來都很神往,當你店足夠多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事情變得足夠困難。所以我經常講,要做小店,不是看哪家店做的多高,而是你的兜底線是什么地方。”
王衛形容小店經營為“一分小,十分難”,真正厲害的是把簡單進行復制,真正能做大的一定是這種可復制的小型店,比如說伊藤洋華堂再厲害,可能開不進全世界,但是7-11卻可以開進全世界。
“當我們選生鮮傳奇這條路,客觀的講也很痛苦,我當年無論多么高估這條賽道的難度,現在看也是遠遠低估的。今天做所有生鮮小店連鎖的,還沒有一家企業真正實現了盈利。包括我今天在這里演講,我也不能說,我們模式跑通了,我只能跟大家講,這些年我們也起起伏伏,生鮮傳奇直到去年第四季度真正實現了季度性盈利,這也是我們歷史上第一次,這個過程非常困難。”
無人機技術將沖擊小店發展
對于生鮮傳奇要做什么,王衛有清晰的認知。
小區門口的菜市場,這是王衛給出的答案。
王衛堅信密度之下的規模,離消費者更近本身就是商業模式,也是這樣的判斷讓紅杉等資本關注到生鮮傳奇,如今,生鮮傳奇估值達38億。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和中國獨特的居民結構帶給小店生存空間不無關系。
“中國擁有獨一無二的小區結構,如果一家面包店需要一萬個顧客才能養活它,在歐洲大概要5公里,在亞洲國家大概要2公里,在中國是200米,從小區門口開始算,因為小區是圍起來的。更重要的是,中國小區又造成了一個獨有的現象叫階級自然分層,消費者在區域內的集中度是非常高,收入的水平是非常相近,這樣的結構最適合專業店,因為從商業道理來講,品種越少就越專業,也越受消費者歡迎,效率越高。”
再加上城市發展帶來的商圈割裂,自然造成了大賣場、百貨業的衰落,也給了小店更多的生存空間。
王衛認為人們生活方式和居住形式的巨大變化、收入水平以及技術創新推動零售行業發生重大轉變。
于是王衛判斷未來十年,小區化的城市模型推動小業態(微店)成為主“要”業態,會出現大量平行的公司,面包店、零食店、水果店、鮮花店、熟食店等單店做強,商業競爭也相應的從模式競爭轉為業態競爭。
此外,王衛認為消費升級不可逆,“顧客購買頻次可能會下降,但是購買的程度不會降低,所以大家要堅定的去做門店升級,做更好的商品。”
最后,王衛認為零售的分水嶺是送貨技術和展示方式的突破。即時零售,送貨到家一定要開始嘗試,特別需要注意無人機技術,未來十年將會對我們產生重大沖擊,“未來零售如果不掌握自己的零售技術、效率、渠道,最終不掌握商品,一定活不過下一個十年。”
生鮮傳奇踩過的“坑”與成長
王衛將生鮮傳奇的經營策略拆分成六個緯度:立地、商品構成、定價、零售傳播、門店設計、商品展示和零售服務,“這六者是平衡關系,也是做好零售的關鍵。”
社區商業是離消費者更近的商業模型,如果你是社區商業,你必須想辦法離消費者更近,這就是生鮮的立地,“我犯過的最大錯誤,就是認為生鮮自然可以集客。我曾經把接近50家生鮮店開到二樓去,現在已經關閉40多家了,損失1個億,這是教訓。”
對于自己踩過的雷,王衛毫不避諱,“但是近就必須小,一旦近以后就不可能開大店,小了就出問題了,小了以后商品就要少,生鮮傳奇到現在就2200個單品,再多就放不下了。商品少會怎么樣?商品少對顧客吸引力就下降了。”
這就考驗運營者的商品選擇能力。
王衛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做小店一定是突出品類的。“生鮮傳奇現在是七代店,真正成功的只有二代店、五代店和七代店,三代店和四代店失敗是因為我們又開始恢復把超市做精品,商品和品類越做越多,結果銷售從三萬多日銷門店滑到一萬五”。
彼時,王衛找到外國專家來分析問題,對方問生鮮傳奇的目的性品類是什么,王衛回答稱是蔬菜和肉,而專家則根據門店入口商品擺放以及產品比例認為是水果跟零食(休閑食品),這對王衛產生很深影響,“原來我們根本沒有像一家賣菜的店,只是我們自己以為自己像”,于是在五代店中,王衛把蔬菜前置并且擴大一倍,零食砍掉4/5,“我們要突出的就是把生鮮蔬菜做到極致,讓大家覺得蔬菜特別好,而且全力只做蔬菜,現在我們蔬菜銷售占比20%,毛利額占比25%,蔬菜毛利能做到35個點。”
更值得一提的是,生鮮傳奇的自有商品。
“做商品的話一定要建立緊密型的零供合作系統,就是我們講的廠家直采,商品定制,自有商品。”王衛說道:“生鮮傳奇這么多年最大的收益就是重建供應鏈,我們自有商品和自制商品超過50%,銷售額也超過50%。消費者開始相信你的商品,而不僅僅相信你的價格。”
至于定價,王衛則表示要有自己的價格主張,不要在長期價格競爭中迷失了定價體系,“生鮮的核心在運營,不在低價,賣的對比定的低更重要”。
此外,王衛認為生鮮產品要“表演”,陳列上面,生鮮傳奇也有獨特技巧,王衛更推崇專柜陳列,“比如我們把干香菇和鮮香菇放在一起去陳列,干香菇的銷售增長30%”,而去掉門口玻璃、緊湊通道等細節處理,則讓消費者視覺上覺得門店大了1/3。專柜陳列也從突出品種升級到突出品牌,反映到門店數據上來看,生鮮傳奇第七代店較之第五代店銷售增長了30%。
至于服務,生鮮傳奇踐行“五個凡是服務承諾”,其中最重要的是給顧客免費退換貨,無障礙退換貨。特別是收錯商品免單更是讓生鮮傳奇顧客免除后顧之憂,“并且這樣最節省人力,店長不用花很多時間在顧客投訴上面。”
高科技,制造型,全天候零售企業
為了門店有效管理,王衛將生鮮傳奇定位為“高科技制造型零售“,而高科技、制造型、全天候零售企業則是生鮮傳奇的三個標簽。
“我從十幾家店到百家店經歷很坎坷,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物流”,王衛稱:“要想把小店做好,核心根本是要在后臺體系做大做強,首先要有一個現代化的物流中心,前面比的可能是用心,后面真的比的是錢。”
除了現代化的物流中心外,還要有信息化分揀線,這是因為小店更注重效率,生鮮傳奇的商品門店周轉是4.8天,常規倉庫周轉是15天,而生鮮庫周轉是0.6天。
加工中心則保證是食品安全和居民供應,另一個投入比較大的則是全程冷鏈不脫冷,“未來的商品越來越向鮮食,向凍品去發展。馬上我們會升級第八代店,進一步加大自制和自有商品,會進一步壓縮常規貨架,擴大冷凍和冷藏區,這個是必然的趨勢,現在因為冷凍產品的口感做的非常好,而且使用很方便,又衛生,冷藏食品更不要去說了,整個生鮮的鮮食化是越來越明顯。”
王衛始終認為,給消費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才是企業的終極使命,做生鮮的本心一定是出于為消費者服務,能不能提供給消費者獨特的商品,性價比高的商品,這才是企業最終的工作目標。
制造型零售的核心不是生產產品,而是要有心中的道義,要有自己企業的標準。
“生鮮小店之所以難管,就是因為生鮮傳遞的流程特別多且時效性特別短,沒有糾錯時間和糾錯機制。為此生鮮傳奇分別開發出大數據應用系統,主要用于門店銷售人員訂貨修訂,實現商品數字化、動銷智能化;哪吒薪酬系統用于人員管理;顧客管理點燈系統實現顧客一對一私域;現代化辦公聯絡系統則提高了辦公效率。”
全天候的零售企業則主要大中小門店滿足顧客的不同場景需求,而且要能夠送貨到家,24小時訂貨,滿足消費者時間,空間的不同需求。王衛認為生鮮傳奇是同一供應鏈下的城市密度模型,“企業要去做延展,一定要記著,是在同一供應鏈下去做延展,你可以做送貨方式的變化,做門店形式的變化,但千萬不要亂動供應鏈或者全部重做一遍,那一定是什么都做不好的。”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188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240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174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2067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996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441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287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312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1200 閱讀安能物流2024年經調整利潤預增約62.8%,高質量增長領跑快運行業!
1082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