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4日,曉生全球連線 (曉生1+1)欄目,現場直播連線英國IT WAY TRANSGROUP聯合創始人Bill,百曉網創始人Steven Wang與Bill就英國本土物流市場現狀、歐洲清關模式的演變、2023年跨境物流市場走勢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互動交流。
以下為直播連線現場文字稿實錄:
Steven Wang:您在英國做跨境物流服務,有很多本土化的實踐經驗,結合您這次去英國以及歐洲看到的實際情況,說說清關、海外倉、尾程派送等環節和前兩年相比有哪些變化。
Bill:我們公司在英國快6年了,在運營電商清關、轉運、配送的過程中,也看到了行業的起伏變化。目前我們看到的主要是成本層面變化較大。
今年年初的俄烏戰爭一直延續到現在,歐洲國家因此出現了大幅度的物價上漲,包括能源和基礎物價,進而導致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幅增加。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英國的汽油已經漲到每升2英鎊左右,和俄烏開戰前相比已經漲了將近一倍,這對物流企業來說壓力很大。一些專線公司也發現,短短幾個月內,卡車費用、派送費用都大幅上漲,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Steven Wang:我聽下來,核心關鍵詞就是成本上漲。
Bill:是的,這是硬成本上漲,而不是服務商有意增加利潤,實際上利潤還可能降了,因為成本上升是沒辦法的事情。
Steven Wang:提到俄烏戰爭,現在歐洲的能源危機也很受關注,天然氣石油短缺,這也會反映在物價上,導致通貨膨脹厲害。現在歐洲的物價漲到了什么程度呢?
Bill:這次深入到了一些超市了解了一些基礎生活用品的漲幅,目測漲幅是在40%~50%,物價漲幅很高,但工資卻沒什么漲幅。
Steven Wang:那這對企業的員工來說生活壓力很大。
Bill:是的,我們有一個同事,家里電費平常是每月40~50英磅,現在每個月要200多英磅,每個月稅后工資一般也就2000英磅左右,拿工資的1/10去交電費,這是很難想象的一件事,如果還要交天然氣、汽油的開支費用,那就更恐怖了。
這個是目前大家肉眼可見的,從新聞上也能看到的,只是感受沒那么深刻。現在國外疫情基本上結束了,但后期對產業、消費者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Steven Wang:現在生活成本上升,物價變貴,可能大家只解決衣食住行上的基本生活需求,那還有閑錢去消費嗎?
Bill:在歐洲,有錢人不管經歷什么,永遠都有錢消費,千禧一代的年輕人雖然沒有錢,但還是有消費熱情的。歐洲的消費理念跟我們可能不太一樣,比如一個英國人一個月賺2,000多英磅,看上去換成人民幣不少了,但是到了月底的時候,剩50塊錢都算多。剛需的消費是一定要花掉的,所以我覺得歐洲市場的消費欲望,中產階級可能會稍微下降,但兩頭群體的剛需消費是降不了的。
Steven Wang:現在你們主要做英國的本土物流服務,整個歐洲或者英國今年跨境電商物流端的訂單量、貨量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你站在英國本土的視角來看,感覺大概下降了多大比例?現在英國本土物流公司又是什么情況呢?
Bill:貨量減少并不是今年開始的,應該從去年下半年就出現了。大家看到市場貨量呈現斷崖式下降,和疫情剛開始時的一些情況有關。比如早期一些賣家、大公司,庫存壓力較大,銷售不及預期,導致現在都在處理尾貨。因為如果不處理,倉儲費用很貴,本來中國的東西價格低,放久了可能還沒有倉儲費用多。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整個跨境電商的營商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原來以第三方平臺銷售為主的商家,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一是國內叫做“內卷”的惡性競爭,二是平臺的苛捐雜稅,不合理政策,導致這些商家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然后越來越用不起高價物流。
空運就很明顯,很多賣家如果用空運發貨,幾乎賺不到錢甚至要虧,只能選擇更低成本的物流方式,比如空運用不起就用卡航,卡航用不起就用鐵路,鐵路再用不起就用海運。海運價格今年大幅下降以后,可以看到其實海運的量還是可以的。
至于英國本土的物流商目前狀態怎么樣,只能說大家目前的日子都不太好過,寒冬下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基本上是維持生存,再想回到前些年風光的狀態很難,市場熱度不夠。
Steven Wang:過去兩年我們這個行業比較火爆,很多海外華人也加入這一陣營,你覺得目前在歐洲,需求和供給大概是處于一種什么狀態?
相比疫情之前,你覺得接下來,歐洲的本土化服務應該往什么方向走?今年也有很多國內企業陸續去國外做布局,這個你怎么看?
Bill:OK,這幾年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跟歐洲本土公司的服務能力或者配合度不高有關,物流報關、卡車公司這些在歐洲一直都有。但新興的跨境電商物流方式,對每一個環節的要求,都比歐洲原有的服務標準更高,對應變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歐洲公司往往跟不上這種節奏,或者說不愿跟上,所以很多華人賣家更愿意和有華人基因的物流公司合作,溝通更方便,理念也更容易碰到一起。從長期來看,應該是一個不會變的趨勢。換句話講,老外的公司要在兩三年內調整到能夠完全滿足國人需求的狀態,也是很難的。
Steven Wang:照你這么說,現在去英國或者歐洲干本地物流依然很有前景。
Bill:這個是理念上的問題,我們覺得任何生意都有機會。但現實一點,目前國內市場不景氣,可以說是一個冬天,在冬天入場就需要有足夠的物資儲備扛過寒冬,如果扛不到春天來的那一天,就有較大的潛在風險。對于資本實力稍微弱一點,或者說抗風險能力差一點的企業來講,現在入場確實有一定的風險。
Steven Wang:今年有兩個方向:第一,在國外做海外倉的或者做相關配套服務的企業,會考慮去做一些海外本土賣家的生意,可能現在海外本土賣家的利潤會比跨境賣家稍微好一點;第二,現在to c的量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很多人想做一些to B的生意,分攤風險。你在英國或者在歐洲看到的是這個趨勢嗎?
Bill:先說本土賣家,也就是賣家在歐洲、賣給歐洲當地的公司,我覺得主要的機會在于派送價格,因為很少有歐洲賣家能達到中國賣家的貨量。有了量以后,就可以把派送價格壓得比較低,這對于本土公司來講確實可能有吸引力,還能有一定的利潤。
但我覺得本土市場的規模體量不會太大,就算把預期放低,只到國內的1/10,可能都未必有。亞馬遜這種平臺類銷售,絕大部分成交的都是低客單價產品,那些真正高精尖的產品,沒有太多人會在上面買。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老外沒有這種低價的東西,他們沒這個生產供應鏈,所以估計不會有太大的業務量。
Steven Wang:這些老外賣家的采購或者供應鏈,大部分來也是來自中國,對吧?
Bill:是,初級產品或者說相對低價的產品,如果在歐洲生產,要想做到中國生產的性價比,目前來說是不太可能的。
Steven Wang:所以說老外賣家的物流需求到底有多大,還是要再觀察?
Bill:我覺得體量不會特別大,但如果能做到一些比較精準的客戶,或許還是可以的。
Steven Wang:今年整個行業價格戰無下限、無底線,到底如何突破內卷?
Bill:做生意這件事情,不管你做物流還是賣家,本質是要有利潤,有利潤才能研發更好的產品,給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但中國現在的企業有很多人可以接受不要利潤,所謂的內卷不就是這么來的嗎?
就是愿意接受沒有利潤白做,甚至沒有利潤賠錢做,以殺死同行、競爭對手作為目標,這種行為就會造成混亂。這也是一種可能性。
之前有些中國賣家做宣傳的時候,給客戶提出能接受的底線,可以說是沒有底線。現在還有一些中國的貨代會給客戶返交押金去拿貨,這樣的話,那為什么還要去做?連最基本的公司運轉的錢都賺不出來,還要去做這個生意,導致整個行業都變成這樣?所以我覺得很奇怪。
Steven Wang: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確實過去兩年行業好賺錢,很多人賺了之后想自己創業或者單干,成立新公司。但公司成立得有業務,所以就會搞些低價。
第二個原因,是很多公司的成本確實比較高,雖然短期內不賺錢,但必須要保證現金流。
Bill:你說的這種現象我能理解,這是一個值得企業負責人思考的問題。這樣下去什么時候是個頭呢?大家都沒有利潤,就拼最后誰銀行里的存款多?誰扛的時間久嗎?
與其這樣,不如換一個思路去想,有什么辦法破局,走出一條新路?我們要更多地去思考,這個市場需要的東西是什么,在細分領域里面還有沒有能做的一些服務。
舉個例子,就像我們現在做的清關,我們會根據每一種不同的產品、客戶的需求來設定時效,可以做到較為精準的時效標準,比如4~12小時服務、12~24小時服務,每一種服務時效都能與國內需求方、平臺、貨代形成市場上獨立的一個產品。一旦做到標準化,時效穩定,用戶會更愿意給你提供服務溢價的可能性。
所以,并不需要去卷,也能有合理的利潤,當然也不能獅子大開口要價,要在合理的利潤空間內。而且用戶的粘性也會很高,因為他會認為你的產品不是同質化的,這樣就和用戶之間形成了一種產品設計的邏輯:你是我的服務商,也是我產品的設計者、合作者。這會是一種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
Steven Wang:我來總結,第一是用戶需求分層,第二產品服務分層。
Bill:對。其實這就是一個理念上的改變,只有真正仔細思考,才會想出這些東西來,而不是看其他公司在做什么。
Steven Wang: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同行朋友,聊得最多的要么是價格,要么就倉位、渠道、客戶。基本上來找我的,第一類尋求資源和渠道,就是價格,或者低折扣的賬號,統稱為資源類;第二類尋求賣家資源,簡稱客戶類。當大家的注意力永遠都是想找個成本更低的折扣賬號,或者更好的倉位渠道,找更多客戶,自然沒有精力去思考如何做差異化。
Bill:市場上的一些王者,比如DHL、德迅,它們都不是市場上價格最低的公司,為什么它可以做到這么大,有那么好的生存空間?就是滿足了一類人的需求,讓這類人離不開它,它是無可替代的。這才是我們跨境物流人該去追尋的一個方向。
Steven Wang:我覺得整個行業真正具備產品觀、用戶觀的公司,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少的。
Bill:是的,大家說要破局,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思路,用這種方式去破局成本很低。拿資本去砸倉位、打價格戰,和真正沉下心做有意思的產品相比,哪個更適合?
Steven Wang:行業里面目前我看到兩類:上游做資源、做倉位的,比拼的是誰的家底厚,同樣虧本在賣,海運柜子、空運倉位、做包機,看誰能扛到最后,這是一類;第二類是做終端賣家生意的,現在已經有人放3個月賬期了,就比誰的資金鏈雄厚。
Bill:從商業邏輯來講,這些都是不健康的模式。
Steven Wang:我非常認可你的觀點,就是用戶分層、服務分類、產品差異化,還有針對特殊客群的定制化解決方案。
Bill:追求利潤是做生意的基礎邏輯,怎么才能追求利潤?就是你剛才講的這種分層方式。標準化的方式才有可能產生利潤。你要給客戶一個充分的理由讓他愿意買單,愿意每公斤多掏這2毛、5毛。
Steven Wang:客群定位的精準性以及服務的稀缺性,決定了在這個行業中的溢價。
Bill:沒錯,溢價這件事情是做生意追求的一個方向,明明這個東西能賣5塊錢,你非要賣4塊錢,然后這4塊錢還要給人家幾個月的賬期,我覺得這個邏輯挺嚇人的。
Steven Wang:我覺得您是一個非常具備品牌思維的人。
Bill:過獎過獎,我覺得這只是一個邏輯的問題,各行各業都這樣子。把客戶這種廣普的需求作為產品定位,對于一些中小公司來講,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那都是巨型公司干的事情,因為它有資本、有資源,它頂得住。但是對于小公司來講,還是要有差異化個性化的東西。
Steven Wang:咱們再暢想一下未來,今年馬上要結束,對明年怎么看?
Bill:2023年怎么樣?我覺得不確定性很大,現在沒有任何人能猜出明年會發生什么事情,現在咱們本身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不確定性就更大。如果說一定要去看2023年,我認為還是一個維持現狀的狀態,很難有特別好的期待。在這種寒冬下,更多時間應該坐下來喝杯茶思考一下,而不是去拼命。
Steven Wang:過去兩年我們行業很多企業都有不錯的收獲,從去年到今年前半年,很多企業做了擴張,做了很多投入,國內也好國外也好,所以大家都挺關心明年到底要怎么做。有兩類做法,一類企業可能在做收縮,成本管控;第二類企業就是在原有業務之外,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結合當下,行業確實面臨很多的不可控性,在大的宏觀層面,比如歐洲的俄烏戰爭,也不清楚后續走勢,也沒法評判歐洲的能源危機什么時候緩解,或者通貨膨脹還會持續多久,還有涉及到全球范圍的新冠疫情到底要持續到啥時候,也沒人知道。
Bill:這些不確定性對貿易行為的影響還是挺大的,這可能是歷史上多少年來最大的一次變動,我覺得現在求穩是一件相對來講比較好的事情,現在并不是一個激進的時候。剛才你講的這幾個問題,一旦有了最終的結論,可能會有進入相對的平穩期,那時候再動不晚,現在去做還是有一定賭性的。
Steven Wang:剛才我們聊到因為外部的一些不確定性,企業做一些決定的時候,就變得非常謹慎,也要做一些成本管控。現在大家都在想,這樣一個冬天大概什么時候結束?
還有一點就是剛才聊到很多企業正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你也分享了幾點,就是可以去做一些客群定位的細分、產品的分層、服務的分層,然后做產品跟服務的溢價。
Bill:對于很多人來講,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點,就是不要嫌產品小。很多企業,包括我們這樣的清關公司,也希望設計出很小很窄的產品,小的產品如果夠好也是有市場的,就不要老說要占領全中國市場,沒有人做的到,頭部企業也做不到。
Steven Wang:非常認可,尤其在當下的不確定性下,適度的規模化加絕對的專業化,再加上一定的海外布局,在規模以及成本可控的情況下,再做出產品的差異化以及服務的定制化,這是一個小而美的思路。
Bill:這個時候單純談市場占有率,往往你的市場占有率越高,風險可能就越大。
Steven Wang:對,所以說只能相對規模化,在成本可控且規模相對可控的情況下把收益的邊際給放大,同時做一些創新性的嘗試,這是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狀態。
“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2304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305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模化進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2097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1540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1291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246 閱讀國內首條無人機城際物流航線首航,1200公里續航會否沖擊貨運格局?
1199 閱讀普洛斯中國2024年表現穩健強勁,卓越運營助力新經濟勢能攀升
1128 閱讀京東,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
1118 閱讀物流行業唯一!京東物流入選《可持續發展年鑒2025》
110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