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后,供銷社“重啟”。特殊的時期,微妙的身份,讓企業界容易聯想到某種歷史的回流。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商品流通渠道,供銷社在現代零售行業中鮮有聲量,而如今裹挾著強大的輿論聲勢再度歸來,我們當如何看待這件事?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認為,應該從國家頂層設計的角度來解讀其中含義。
第一,這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政策是一脈相承的。根據中國共產黨“兩個一百年目標”,要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我國在城市發展方面,特別是一線城市的建設與國外先進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未來的發展重點就在農村與鄉鎮,而供銷社正好承擔農村發展的抓手。
第二,國家高層考慮到在極端情況下(戰時或者疫情)的民生供應保障問題。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讓高層不得不考慮建立一個民生商品供應保障的內循環體系。因此,供銷社的“重啟”也有這個意圖在里頭。
陳立平表示,不論如何,供銷社的“重啟”都將利好區域零售企業,特別是立足縣域市場的超市企業。
“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全國各地的供銷社經過市場化的沖擊后難以承擔起商品流通的重任,但它遺留的物業、資產、資源等依然存在。國家政策鼓勵之下,這些供銷社可以嫁接當地超市的管理模式盤活遺留資產”。陳立平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
據陳立平透露,已經有一些中小型區域零售企業受到當地供銷社邀請,謀求合資或者合作。
《第三只眼看零售》:你如何看“供銷社”成為這幾天輿論的熱點?
陳立平:二十大剛剛閉幕,出現這樣的輿論熱潮,足以表明國家的立場。可以說,供銷社的“重啟”與此前的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是一脈相承的。這也與去年商務部“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消費”的政策支持是目標一致的。
國家要建立縣、鄉、村三級商業體系,推動“消費品下鄉、農產品進城”,你會發現它缺少一個實體組織作為抓手來承接這件事。商務部作為政府組織只能牽頭制定政策,而民營超市企業又出于自己盈利考慮不可能完全覆蓋鄉鎮市場,而基層的供銷社正好可以充當這一角色。
《第三只眼看零售》:全國各地開展供銷社建設,對零售行業有什么影響?
陳立平:全國各地供銷社的資源猶在,機構和編制也在,但它畢竟脫離流通領域多年了,缺乏自己的市場能力。因此,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與各地的零售流通企業結合,激活自己的資源。
我了解到,一些區域民營零售企業已經收到當地供銷社的邀請,對方提出合資經營,這個信號非常強烈。所以我認為,供銷社復興總體是利好實體零售企業的,特別是立足縣域市場的區域零售企業。國家的政策復制和資金補貼可以借助供銷社系統輸入到零售企業。零售企業擁有經營能力,供銷社擁有資源、政策和財政補貼,二者正好可以結合。
《第三只眼看零售》:供銷社“重啟”的消息再加上近期興建社區食堂的傳聞,讓業界有一種回歸計劃經濟的擔憂,你如何看這件事?
陳立平:不必過度擔憂這件事。高層應該是考慮到一些極端情況下的未雨綢繆,比如戰時或者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民生用品的供應保證問題。今年上海疫情期間保供出現缺口,給中央非常大的震撼。所以現在中央提出兩個命題,一個是疫情常態下,怎么能夠保證消費品的供應?第二是國際環境發生變化,不確定性增加,我國經濟內循環能不能做起來?這里面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生保障,民生保障就得靠農產品上行。
《第三只眼看零售》:為什么說利好縣域零售企業?
陳立平:中央政府的關注點在縣域經濟發展。從長遠來看,農村是中國的大后方,而縣域市場是連接農村與城市的樞紐。比如去年,在財政經濟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國家還拿出一大筆錢支持縣域零售企業發展,支持電商進農村,補貼企業修建物流、修建冷鏈等。我了解到的一些零售企業,少則拿了幾百萬,多的拿了上千萬補貼。因此我認為,零售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在縣域市場,在民生消費領域。供銷社的興建也是沿著這個思路開展的。
《第三只眼看零售》:重新建設供銷社,你認為最核心的應該是什么?
陳立平:應該讓它回歸到市場經濟的規則中,讓它成為一個市場主體,擁有自己造血的能力,而不是像過去一樣靠國家統銷統配來生存。我認為中國供銷社應該像日本農協一樣組織農民有序生產,發展訂單農業,同時也有自己的流通渠道,既解決了農民收入問題,又解決了農產品供應問題。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97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48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79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76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849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07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301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98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147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14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