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計劃領域主要包括主計劃(參見:需求驅動的供應鏈,不可或缺的是主計劃)、需求計劃(參見:需求計劃核心任務:模式識別)、生產計劃、物料計劃等功能。
鑒于供應鏈領域各種術語使用的不統一,為方便讀者閱讀,這里司馬澄清本系列所使用術語的涵義。截止目前值得注意的有兩點:
第一,本系列所使用的“主計劃”概念,指的是各個單獨計劃職能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司馬所強調的是,“端到端協調平衡”需要貫穿于供應鏈計劃始終。比較接近于本系列中“主計劃”一詞涵義的可能是所謂“綜合計劃”,而非“生產主計劃”。
第二,本系列所使用的“生產計劃”概念,指的是3~12個月的中期生產計劃。在不同企業里有多種層面的計劃工作都有可能被稱之為生產計劃,例如生產規劃(長期生產計劃)、生產主計劃(有可能是年度、季度或者月度生產計劃)、生產調度計劃(周/日生產計劃)等。比較接近于本系列中”生產計劃“一詞涵義的可能是所謂”生產主計劃“。
需求模式總是難免與生產彈性、物料供應彈性之間存在矛盾,這就分別需要生產計劃、物料計劃予以解決。其中,生產計劃先于物料計劃、并且實際上也影響著物料計劃。
生產計劃的任務是:基于交付約束,在產能利用和存貨成本之間求得最優平衡。
供應鏈平衡藝術的核心,就體現在生產計劃。
交付,是生產計劃的終極目標。生產計劃向需求模式負責,生產計劃的核心價值就在于有效解決生產彈性與需求模式之間的矛盾。
生產計劃通常總是應當聚焦于如何平衡生產彈性。
首先,生產計劃應當聚焦于生產彈性,而非物料供應彈性。
能夠落地執行的生產計劃當然是需要考慮到物料供應能力,但是,這并不代表生產計劃應當圍繞物料供應能力來進行。需要強調的是,如果物料供應能力制約到了生產計劃,那說明物料計劃功能存在缺陷(也或者是因為碰上了行業級別的突發性物料供應困難)。
強調這一點的原因在于,對于工廠、企業而言,生產環節才是真正的利潤中心。
在交付問題上,只有有效利用生產彈性、充分利用生產產能,才能帶來企業利潤的最優結果。所有計劃職能都應該盡其所能保障這一點,在這一要求下,物料計劃絕對不是并且也不應該成為例外。
換句話說,即便生產計劃是物料計劃的輸入,但是,物料計劃并不能簡單地躲在生產計劃之后,而是應該主動提高對生產計劃(包括其調整)的保障能力。
其次,生產計劃的平衡對象是生產彈性,而非需求模式。
無論是怎樣的交付挑戰,都是生產計劃需要去面對和解決的。絕不可能反過來,由生產計劃先定義供貨能力,然后由需求方去承受?!?,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及壟斷地位。
預測終究是有偏差的,此外,供應能力調整需要提前期,提前期越長,預測的準確度通常也就越低。所以,躺在“預測”身上的生產計劃,很難有效滿足需求。生產計劃邏輯,必須滿足需求模式的要求,這是紀律。
生產計劃與生產調度的工作有著明顯區別,生產計劃工作絕對不能僅僅停留在操作層面——匯總在手訂單(或者預測)、測算產出能力、測算物料齊套性、釋放可執行工單,這是調度,不是計劃。
生產彈性建設需要成本也需要時間。此外,企業尋求持續成長,這就意味著需求總是持續發展的,也即,需求早晚都會對生產彈性提出挑戰。(請參見:預測是應對供應鏈彈性不足的方式之一)
生產計劃需要確認當前生產彈性是否滿足需求模式要求,同時,(在生產彈性建設完成之前)借助于存貨手段來平衡生產彈性的缺陷。
實際操作中,生產計劃需要從兩個角度做好平衡工作:
一方面,盡可能減少產能負荷波動,也即“平滑化”。
平滑生產能夠減少產能負荷波動,對于生產成本控制極為有利,這一點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盡管直觀感覺上似乎平滑生產需要以成品庫存成本為代價,但事實上,平滑生產卻會帶來工廠整體庫存成本的優化。(請參見:供應鏈計劃協同:穩態業務)
當然,針對不同的需求模式和生產模式,具體的平滑邏輯也不會完全一樣。例如:
(1) 依據工藝瓶頸特征,或者說“半成品VS成品”的規格復雜度及工藝特征,可以考慮選擇“基于成品的MTS模式”或者“基于半成品的ATO模式”。(請參見:供應鏈交期優化 3:基于半成品備貨)
(2) 依據需求模式特征,或者說“項目業務VS渠道業務”的業務成熟度特征,可以考慮選擇“基于安全庫存的平滑生產”或者“基于再訂貨點的平滑生產”。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合理的產能彈性,以更好地應對需求偏差。
平滑生產適用于穩態業務。如果是非穩態業務,或者說,預測質量隨著提前期的長短而變化很大,那么,采取謹慎方式展開平滑生產則極為重要。這時,合理的生產彈性就應當被充分利用,比如加班彈性,如下圖示例。
毫無疑問,產能彈性越好,生產計劃應對需求不確定性的能力也就越強,例如,對于“人”的因素,盡可能多培養多面手工人;對于“機”的因素,更多采用柔性設備/產線而非固定設備/產線。
首先,再次強調,生產計劃對需求模式負責,而非對物料供應負責。
不過,另一方面,離開物料計劃的強力支持,生產計劃也難免遭遇無米之炊。所以,生產計劃,尤其是預案式生產計劃,需要對物料計劃保持透明,以方便物料計劃采取最有針對性的應對方案。
最不幸的情況是物料供應彈性遠遠弱于生產彈性,這時,工廠產能利用率將受限于物料供應。這種情況下,
中長期而言,主計劃需要推動相關職能解決物料彈性問題,例如多源采購;
短期而言,生產計劃只能退而求其次,依據物料供應能力而非產能來安排計劃。——當然,這是病態狀態,需要盡快擺脫。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992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48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93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83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849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07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308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98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154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14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