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供應鏈管理:高成本、高庫存、重資產的解決方案》,著。
一輛汽車大致有3萬個零件,其供應鏈之復雜度,可想而知。對于復雜的供應鏈,汽車行業是如何應對的呢?這里簡單地總結三點:
第一,推動標準化、通用化、模塊化,降低產品的復雜度;
第二,供應鏈分層分級,把復雜的產品化整為零,由供應商來完成;
第三,整合供應商,以簡單化的供應來對付復雜化的需求。
先說標準化、通用化、模塊化。美國人有個笑話,說買回一輛雷克薩斯,掀開車蓋一看,發現里面裝著個凱美瑞。這是在調侃豐田汽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豐田的標準化不但在同一車型推廣,而且已經跨越不同車型,比如雷克薩斯和凱美瑞,雖然他們分別是高端、中端車型的代表,但很多零部件都是通用的。本田汽車也是類似,比如思域和CRV是兩款完全不同的車型,但用的底盤卻是同一個。
在標準化上,很多本土企業也在從“大亂”向“大治”過渡。比如宇通客車,當年曾經是高度定制化,甚至連底盤的長度都可以調整,給供應鏈帶來的挑戰可想而知;經過幾年的模塊化、標準化、平臺化后,現在的標準化、通用化水平就有明顯的提升,相應地供應鏈的管控難度也下降。
產品設計有兩種,一種是集成式設計,一種是模塊化設計。集成式設計對應的結果是你得買一堆零件,然后一個一個地組裝起來;模塊化的好處呢,你可以把不同的模塊給不同的供應商,做好后組裝到一起。模塊化也是供應鏈分層分級的必要條件。可以說,汽車行業是標準化、通用化、模塊化的始祖,也是供應鏈分層分級的先驅。
汽車供應鏈的分層分級如下:主機廠,比如通用、豐田、大眾,負責整車的設計、組裝與營銷;一級供應商,比如德爾福、博世、強生控制,負責模塊的設計與制造,像傳動裝置、座椅、儀表盤就屬于典型的模塊;二級供應商,比如英特爾、英偉達,提供像芯片這樣的關鍵的技術;三級供應商提供原材料等[1]。要說“汽車行業”,其實主要指的是主機廠和一級供應商——他們都聚焦汽車行業,而二級、三級供應商呢,則往往服務多個行業,其產品有更大的通用性。
一級供應商相對強大、完善,可以說是汽車行業的一大特點。在別的行業,比如家電,一級供應商就相對弱多了。比如2009年,我和一個美國咨詢公司到國內,幫助一個家電制造商外包生產,一大挑戰就是沒有合適的一級供應商。這也容易理解:長期以來,汽車行業由一級供應商的事情,比如模塊、系統的組裝和測試,在家電行業一直由家電制造商做。老子不死兒不大,一級供應商自然就沒法成長。這也跟該制造商的產品設計有關:他們采取的是集成式設計,從供應商處采購的是零配件,所有的組裝、測試工作都在制造商的生產線上。
嚴格意義上,在汽車供應鏈的分層分級里,一級供應商有特別的含義,他們負責的是模塊、子系統的設計、制造,而不是簡單地按圖加工零配件。也就是說,并不是直接跟主機廠做生意,就都能算做“一級”供應商。部分一級供應商也是豎向集成解體、專業化的產物。比如德爾福原來就是通用汽車的一部分,后來從通用分割出來,成為一級供應商。
分層分級后,主機廠需要和一級供應商緊密合作,因為一級供應商做的事,本來就是由主機廠做的。這就注定不能有太多的一級供應商,否則管理難度會太高,管不細、管不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分層分級和供應商整合是相伴而行的,分層分級的過程也是供應商整合的過程。如果你看北美這幾十年來的發展,供應商整合是個非常清晰的趨勢,不光在汽車、家電、快消品等大批量行業,也包括飛機制造、大型設備等小批量行業。
供應商整合帶來規模效益,反映的也是以簡單對復雜的思想。需求已經很復雜,如果供應也很復雜,我們就冒以復雜對復雜的風險,導致規模效益徹底喪失。作為企業,我們要么要在需求端“收口子”,降低需求的復雜度;要么要在供應端“收口子”,整合供應商,減少供應商的數量。如果兩個口子都收不起來,就注定供應鏈的成本做不下來,速度做不上去。
在上述三類做法以外,歐美車廠的常見的舉措還有產品線整合,以降低產品的復雜度,提高規模效益。比如在2008年破產重組后,通用一大舉措就是精簡產品線,把品牌砍掉一半,只剩下雪佛蘭、卡迪拉克、別克和GMC。豐田、本田、克萊斯勒在美國的品牌更少,只有3個或不到[2]。當企業懂得做減法時,就算成熟了。這也是行業成熟的標志:就拿汽車行業來說,在過去幾十年里,整車廠一直在整合,直到今天的三足鼎立(美國、歐洲和日本各自有3個主要整車廠),一級供應商也是,這里不予詳述。
順便提及,對于供應商的分級分層,飛機制造行業也在取經汽車行業。傳統上,飛機制造行業高度豎向集成。隨著飛機的研發成本越來越高,風險越來越大,飛機制造商就開始推動外包,構建分層分級的供應鏈結構[3]。比如在開發“環球快車”噴氣機時,龐巴迪就一改豎向集成的做法,率先導入10來個風險共擔的一級供應商,給它們分包多個子系統,并賦予系統設計的責任。這一模式取得成功,一級供應商承擔了“環球快車”的一半開發成本。
在開發其雙引擎的E-Jet飛機時,巴西航空工業公司也導入這種做法,同時整合供應商,把關鍵供應商整合到40個不到。這是上世紀90年代后期的事了。進入21世紀,波音、空客等就開始大幅外包,比如在夢想787的開發上,波音承擔的主要是系統集成者的角色,65%的業務外包;在A350的開發上,空客也顯著增加外包幅度,外包比例由以前機型的30%左右,一路上升到A350的50%。當然,波音在夢想787上外包過渡,造成一系列的問題,后來也在調整,比如為了更好地控制全球供應鏈,不得不買斷有些關鍵供應商,增加了豎向集成的戲份[4]。
[1]出自The Automotive Supply Chain,Explained,medium.com,2018年2月16日訪問。
[2] A Painful Departure for G.M. Brands,作者MICHELINE MAYNARD,紐約時報,www.nytimes.com,訪問日期:2018年2月20日。
[3] Post-Tier 1: The next era in aerospace supply chain evolution? 作者Kevin Michaels, www.linkedin.com, 2018年2月21日訪問。
[4] Boeing acquires second 787 supplier plant, by Hal Weitzman andKevin Done, Financial Times, www.ft.com, 2018年8月8日訪問。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482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432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1781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261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102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070 閱讀仿生學:蜂巢帶給供應鏈管理的啟示
948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959 閱讀16連冠背后,日日順助力智家工廠物流降本增效
931 閱讀中遠海運回應被美國國防部列入“中國軍事企業”清單
90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