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在東北寒冷但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向朋友們,向中國企業經營者同行,遙祝“新年快樂!”
這是我第四年準備《新年文告》。這一年,最想告訴大家什么呢?或者說,這一年什么對我刻骨銘心呢?當我追問我內心的時候,三件事浮現出來。
- 改革開放40周年 -
12月18日上午,黨和國家隆重召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這意味著改變中國現代歷史的改革開放起于1978年,起于那一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那一年,我剛好有幸考入北京大學。1978年是我,幸運的年,人生轉折點的年。那之前是東北一家小企業的臨時工,那之后進入了做夢也不敢想的大學。
在大學,我是學歷史的,畢業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是研究歷史的。七年的訓練,凡事愿意使用歷史的思維。真的,40年,還不到一個甲子,中國出現了200年屈辱近代史不曾有的翻天覆地的巨變,其實,不僅僅是200年,學過中國歷史的都知道,幾乎是2000多年大一統中國歷史以來幾乎沒有的巨變,一個14億中國人的巨變。不光外國學者讀不懂,我們自己親身經歷過來的,有時候都覺得很神奇。我記得,1985年我去日本留學,第一次坐上新干線(日本高鐵),第一次住進留學生宿舍單人間,有空調,有洗澡間,有百葉窗,看到日本的老師和同學有車開,而所有這一切,都成為了今天普通中國人的標配。完整走過這40年的我們這一代人,以及參與其中一部分,一大部分的兩代中國人,應該感謝這個時代,感謝為這個時代貢獻了青春和汗水的人民,更應該感謝謀劃和領導這個時代的黨和政府。
- 中美貿易戰 -
中美貿易戰,從年頭到年尾,持續快一年,而且還將持續。現在大家越來越看明白了,是貿易戰,也不全是貿易戰,或者說,表面是貿易戰,深層主要不是貿易戰。本質上,美國確實是想阻止,至少是想遲緩中國前進的步伐,發展的速度,國力的進一步增強。其中最核心的,是想阻止或遲緩中國技術進步,尤其是高科技領域,制造2025規劃中的新技術和新產業發展的步伐。
每天習慣性愿意看這類新聞,時而憤懣,時而深思。所謂深思的時候,就是用歷史思維去看“中美貿易戰”,很多事情,就感覺釋然了:首先,不是我們是否應該繼續“韜光養晦”的問題,即使不是特朗普上臺,就是希拉里上臺,也一定要對中國實施阻止戰略,只是可能換一種方式而已,“該來的一定會來”。其次,這一年我們的黨和政府的對策比較成熟,該妥協的地方,我們可以妥協(擴大出口,減少逆差),該守的底線絕不讓步(基本政治和經濟制度)。70年的新中國歷史,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錘煉了一個成熟的黨和政府,錘煉了一個成熟的民族。第三,自信的定力。宏觀上,也就是大方向和大戰略上,我們該怎么走就怎么走,擴大開放,擴大吸引外資,擴大民營經濟,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中觀上,繼續2025產業發展戰略;微觀上,減負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按照這個路徑走下去,我感覺,2028年慶祝改革開放50周年的時候,中美的力量對比,可能會有一個驚人的變化!
- 工業互聯網 -
不得不說,2018年是“工業互聯網”最為喧囂的一年。
倒過來數,12月27日紫光集團在天津召開紫光云大會。12月18日中聯重科發布了“智聯萬物,云領未來”的云谷工業互聯網平臺。10月18日美的發布了“聯動人與萬物,啟迪美的世界”的MIOT工業互聯網平臺。6月8日,富士康的高科技之路終于邁出關鍵一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工業富聯)正式在A股開盤。
這一年華為在工業互聯網上也是先聲奪人。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這一年比較忙,5月10日在蘇州聽到他演講,11月23日在廣州也聽到他演講:“不一樣的華為云,實體經濟的使能者”。和華為一樣,三一的樹根互聯,這一年也在強發力,很多地方也能見到賀東東總裁勤奮奔跑的身影。這一年,年初到年尾,GE Predix的折騰也不輕。
阿里在工業互聯網布局很早。馬云8月24日在重慶智博會上表示,未來90%的制造業會在互聯網上,而智能制造、IoT、區塊鏈等智能新技術在新制造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重慶會上阿里發布了飛象工業互聯網平臺,宣稱未來3年將接入100萬工業設備,助力重慶4000家制造企業實現“智造”。還發布了攀鋼集團與阿里ET工業大腦合作的階段性成果。據說,攀鋼通過與阿里云的合作,對提釩、脫硫、轉爐煉鋼、精煉、連鑄等煉鋼全流程相關的生產過程和檢測數據進行挖掘分析,一年可節省400萬公斤煉鋼原料。根據冷軋表檢的缺陷識別數據,阿里工業大腦還能輔助人工進行判定,目前已可準確識別十多種缺陷。當然,和很多人想法一樣,我也是在內心深處嘀咕:3年以后,也就是到2021年,100萬工業設備接入阿里工業互聯網,實現重慶4000家制造企業智能化,天哪,多艱巨,然而多偉大的任務!
觀察阿里迅疾的步伐,騰訊坐不住了。10月31日騰訊CEO馬化騰發布公開信,稱移動互聯網的上半場已接近尾聲,下半場的序幕正在拉開。馬化騰說,接下來,騰訊將擁抱產業互聯網。可能是為了構造新體系,也可能是為了顯示與眾不同,馬化騰故意不叫工業互聯網,而提出了“產業互聯網”的概念。騰訊剛拋出這個概念,有些人立刻撰文,認為這是一個偽概念。
我的兮易團隊,這一年也被裹挾進工業互聯網的大潮中。到年底,我們受政府委托,摸排了2170家制造企業對智能互聯(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的認識水平和建設能力。摸排下來,總的觀感,是謹慎樂觀,是任重道遠。具體而言,有如下兩個觀感。
基于我們摸排的樣本量,可以得出:
有能力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企業不足千分之一,
有能力把企業內智能互聯建設起來的企業不足百分之三,
而97%以上的中小企業靠一己之力,既無法完成內在的智能互聯建設,更無法想象能創建工業互聯網平臺。
千分之一有能力建平臺的企業,到2018年底為止,初步建起了10種類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Iaas云服務平臺:阿里、騰訊、華為位于前列,三大電信運營商正想辦法往前擠,紫光云和浪潮云等也加大建平臺的步伐。
物聯網(設備)云服務平臺:這類平臺的建設突飛猛進。比較扎實,而且面向行業外提供服務的,首先是樹根互聯的根云平臺,東方國信平臺。最近,紫光云在鋼鐵企業電機云管理上也取得了成功。
MES云服務:一方面傳統大MES軟件商,類似西門子等開始了云服務步伐,國內的寶信和浙大中控等也在加速進行云服務轉型;另一方面,大量不知名的小MES軟件商也都在嘗試提供云MES服務,并且已有成功案例。
企業級應用軟件云服務:客戶端應用早已形成規模,比如,Salesforce等,但ERP或PLM核心應用端,目前成功并大規模應用的還不多,盡管都貼上了云標簽。
企業級管理解決方案云服務:這個領域目前更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兮易的企業核心能力云檢查和云診斷,算是一個初期的嘗試。
大數據算法云服務:阿里云在這方面基于在消費互聯網積累的經驗和強大的算法專家群,正快速,并大踏步進軍傳統工業領域,這種進軍的速度和規模,令傳統企業經營者生畏。當然,一大批小型大數據算法服務商也并不畏懼,在各自專業領域正迅速積累實戰案例。
專業解決方案云服務:今年涌現了一批專業性解決方案云服務商,比如,注塑云、盾構云等。基于政府的強力推進和企業決策者的認識深入,這種專業云今年出現了一批,預計2019年會雨后春筍般涌現。
行業垂直價值鏈重構云:繼海爾Cosmo-plate之后,美的已緊緊跟上;繼徐工云之后,中聯重科也緊緊跟上。
雄心勃勃全覆蓋的云服務:仔細觀察阿里和華為,看著他們到處奔跑的身影,明顯感覺到,這兩家云平臺,絕對不會僅僅限于Iaas,也絕對不會僅僅限于物聯網設備,基于他們的體量、雄心、資本和人才,它們大有上下通吃,多領域通吃的下山猛虎之勢。在全覆蓋上,我們不能忽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盡管目前它還處于各種調整中,還沒有發力。
小米云平臺: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沒有人提及小米,工業互聯網的相關組織也幾乎看不到它的身影,和華為手機相比,很多人對小米不看好。我感覺,對海爾,對美的,對幾乎所有B2C云服務平臺造成威脅的,恰恰不是目前我們看得見的行業內的平臺,而是我們看不見,甚至看不起的行業外的平臺。海爾Cosmo-plate號稱是面向客戶定制的工業互聯網云平臺,但就其平臺應產生的實際結果(訂單KPI)倒推,小米在客戶定制上不是做得更扎實,更老道!小米其實和華為,和海爾一樣,是產品制造商,盡管制造是外包。反而,小米和阿里,和京東不一樣。工業互聯網應該關注小米!
百分之三的企業,如果經營者的認識正確,決斷正確,并且有預算和資金確保,可以完成企業內的智能互聯:
① 最底層,能源和設備層的自動化,到高度自動化,到設備間的互聯網互通。
② 設備層到數據集中采集和控制(Scada)的互聯互通。
③ 到車間和工廠層的互聯互通,即實現高度MES功能,實現MES與Scada和設備的打通。
④ 到企業層,即與ERP、PLM、WMS、CRM等的互聯互通。
⑤ 企業層信息系統的橫向打通,讓數據在整個企業內(而非部門間)實現“自由流通”。
老實說,目前做到這五個方面互聯互通的企業,為數不多。基于全球范圍最佳企業的領先實踐,這3%的企業還應該創建起,這樣五張互聯網:與下游經銷商、合作伙伴交易的“經銷商互聯網平臺”;與終端消費者交互的“用戶交互互聯網平臺”;與上游供應商交易的“采購互聯網平臺”;與外部研發資源交互的“研發協同互聯網平臺”;與第三方物流交易的“物流互聯網平臺”。能做到這“五網聯通”的企業就更少。這還不夠,對于這3%的企業,尤其是其中的B2C企業,實踐看,還應該建設“云中臺”,否則那么豐富復雜、多類型、多渠道的零售前端,很難直接連通后臺的ERP等系統。
97%的企業,基本都是年銷售收入低于1個億的中小企業,過去有信息化(軟件應用)的需求,但由于本小利微,負擔不起,因而,信息化能力建設一直滯后。而云服務有可能為他們打開希望之門。這其實就是政府“萬企上云”的真實訴求,但能為這97%企業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物美價廉服務的云供應商有多少呢?都在哪里呢?
2018年,從工信部,到各個省、市,甚至區的工信部門,陸續都頒布了企業上云3年行動計劃,目標很宏偉:萬企上云和十萬以上的應用部署到云。根據兮易的摸排,如果基礎服務上阿里云、上華為云;如果簡單Saas上釘釘也算萬企上云,那這個目標很容易實現。但如果核心應用上云,比如,設備上云,MES上云,ERP上云,業務解決方案上云,那么,我們只能說,謹慎樂觀;最想說,任重而道遠。
從2170家的智能互聯能力體檢看,總體的能力水平在“工業化后期”,具體說,設備建設水平在自動化或高度自動化前期;系統建設水平在部門孤島后期,正在走向全企業打通;數字化建設水平,在初步“可視化”,局部“可分析”,但遠遠沒有達到“可預測”;在智能互聯人才建設上,普遍是軟肋,人才奇缺;真正的木桶最短板,是在智能互聯能力建設閉環落地上:組織建設不落地,規劃計劃不落地,預算不落地,關鍵任務不落地,項目跟蹤、分析、評估和考核不落地!
基于這些切實的數字,我感覺,3年目標的實現很難。大家想想,如果GE那19頁(我看到是中文版)工業互聯網宣言書發布,GE Predix平臺發布作為工業互聯網的開啟,已經過去6年了。這6年,對大多數中國企業經營者而言,主要是對工業互聯網的認知階段。我接觸過許多企業董事長,也接觸了很多政府推進工業互聯網的關鍵人士,說心里話,對工業互聯網到底是什么,工業互聯的邊界到底在哪里,工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到底有什么區別(簡單一個“工業互聯網姓工”就能解釋?),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和物聯網,和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是什么關系,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可以肯定地說,對工業互聯網的認識,給工業互聯網確定一個清晰的邊界,還要相當一段時間,主要是需要實踐的前行,需要實踐的深化!實踐還沒有走到那里,我個人感覺,標準不要強推!標準不是來自于空泛理論,而是,只能是來自于實踐!
那么,5年是什么含義?基于對2170家企業的摸排,我感覺,至少5年IT時代和互聯網云時代是并行的:IT時代的使命并沒有完成,互聯網云服務還難以取代IT信息化建設。當一個企業老板發問,未來兩年我們已經規劃好的MES系統實施,MES與ERP的集成,我們到底建還是不建,真的能有完全取代IT軟件模式的物美價廉的云服務模式嗎?這個云服務模式和我們花10年建設的IT資產如何融合呢?
我們需要怎么回答,我們能怎么回答。這就是一個兩個時代交織,舊時代還有其存在價值,新時代還遠沒有成熟的,典型的“時代之問”。兩個時代的交織,我個人感覺,至少還需要5年!
那么,10年是什么含義?同樣,基于對2170家企業的摸排,這樣一個結論呼之欲出:由于設備建設水平還在高度自動化前期,系統建設水平還在整體集成之途上,數字化建設水平還在可視化階段,人才建設還是軟肋,智能互聯閉環還是短板,沒有10年之功,沒有10年持續的發力,中國0.1的企業能創建起強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3%的企業能實現企業級的智能互聯,97%的企業能自由地實現“萬企上云”嗎?這三大任務,目前,都還處于工業互聯網的黎明期!從黎明走向一輪紅日的噴薄升起,沒有10年恐怕不行!
就3年、5年和10年而言,目前,從政府到企業,一般性規劃和行動計劃都有,一般性的理解和認知都有,但具體到每個企業的具體問題,具體到每個企業的具體訴求,每個具體需求如何對應到供給側的具體方案對應,就缺乏具體的量化,既缺乏具體量化標準,也缺乏具體量化工具。因此,目前,普遍表現為,口號同質化和任務同質化。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636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593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1991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499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235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245 閱讀16連冠背后,日日順助力智家工廠物流降本增效
1022 閱讀1745億件,快遞業務量增速超預期
959 閱讀中遠海運回應被美國國防部列入“中國軍事企業”清單
959 閱讀扎根供應鏈創新25年,一家“耐力長跑型”企業的破局啟示
91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