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國民陷入了恐慌,多地超市、電商平臺的生鮮農產品遭到搶購,生鮮農產品需求井噴。這也讓更多人認識到,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重要性。而這其中,“最先一公里”顯得尤為重要。
長期以來,業內往往只注重運輸、倉儲和配送環節,相關政府部門也是局限于大物流政策的出臺,往往很多食品安全事故和浪費的原因發生在“最先一公里”,一旦在產業鏈前端某一個環節發生“脫冷”,即使后面全程冷鏈也是無用功,反倒浪費了冷鏈資源,這是由冷鏈物流的不可逆特性決定的。
近些年政府逐漸加強“最先一公里”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這其中不光國家層面的政策,也包括諸多地方性政策。如《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的實施意見》、《云南省支持特色農業產品生產加工和冷鏈物流建設政策措施》等,都對于產地源頭冷鏈及相關設施設備的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由此可見全國由上至下對于發展農產品“最先一公里”的迫切需求與堅定決心。
2019年全國冷庫容量達到6052.5萬噸(折合約1.51億立方米),新增庫容814.5萬噸,同比增長15.56%。近年來產地型冷庫增長明顯,顯示出農產品產地冷鏈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一、基礎設施薄弱
預冷設施缺乏,專業的預冷設備使用較少,僅有少數農業企業購置真空或風冷預冷設施,大部分生產者采用土建冷庫配套多個冷風機快速打冷的方式代替實現預冷功能,效果與專業預冷設施差距明顯。
二、產地冷鏈設施設備存在季節性閑置
農產品具有固定的生長周期,受季節性的影響,冷庫、分級、包裝等設施設備也會隨農產品成熟上市出現高頻使用,在農產品未采摘時出現閑置的情況。
三、冷鏈物流成本高
據統計,2019年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成本仍然較高,從生產者角度來看,冷鏈物流成本約占到農產品總成本的10-30%,冷藏、加工、包裝、運輸、損耗等環節;從冷鏈物流企業角度來看,路橋費、燃油費、人工費等逐年走高,三者加起來占到冷鏈企業總收入的80%以上。
四、標準化程度低,品牌意識薄弱
中國的農產品目前在產地端的標準化包裝較少,大多數通過柵欄車、棉被車運到消費地的批發市場。由此可見,亟待加快農產品的挑選、分級以及包裝的標準化建設。目前農產品的品牌化建設有待加強,沒有體現出品牌的真正效應和價值,農民對于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關注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五、基層冷鏈物流人才缺乏
農民對生鮮保鮮知識匱乏,對采摘預冷、分級、加工、包裝及倉儲等冷鏈意識薄弱,又缺少專業的冷鏈團隊指導,致使生鮮產品在“最先一公里”就已經斷鏈。基層冷鏈人才短缺,包括制冷設備維護、冷鏈運營管理等環節,缺乏相關的專業培訓。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475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432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1781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254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095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070 閱讀仿生學:蜂巢帶給供應鏈管理的啟示
948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959 閱讀16連冠背后,日日順助力智家工廠物流降本增效
931 閱讀中遠海運回應被美國國防部列入“中國軍事企業”清單
90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