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楊浦區殷行街道包頭路1150弄的一個70平米空間中,進入后,貨架近乎占據了大部分空間,上面放著來自天貓、淘寶、拼多多甚至是抖音的快遞包裹。
這個菜鳥驛站的管理者劉中禮,被小區里——城市花園的居民親切的稱呼“牛哥”,或“阿牛”,他對這個小區里的居民甚是熟悉。過去3年,小區2500多戶人家的快遞包裹頻繁從這個菜鳥驛站進進出出,“去年每天的快遞包括大約1500左右,現在已經有2000左右了。”這個菜鳥驛站站長劉中禮5月接受周到君采訪時說。
上半年,劉中禮的這個菜鳥驛站新增了夜間區間取件功能,配備了數字化門禁系統,晚上9點之后,如果有用戶要到驛站取快遞,只要打開菜鳥、支付寶或淘寶的app ,掃描安裝在門外電子屏的二維碼,就可以進入驛站內,通過高拍儀自助取件,而后按下門邊的按鈕出門。
這個數字化的小動作,讓劉中禮更多了一點聊天的時間,而這個70平米空間的社區服務,也成為劉中禮在上海這個國際大城市中立足的重要陣地。
而穿越劉中禮這個小驛站看整個行業,包裹億量時代,末端配送服務的行業大比拼,正在頭部企業間上演。
8月的上海街頭,烈日當空,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員無疑是城市里一道獨特的風景。每年此時,上海郵政管理局聯合快遞協會都會走進一線網點,為快遞小哥們送清涼和防暑降溫物品。行業高速發展,不變的主題卻是對“人”的關懷,對服務的重視。
數據顯示,中國快遞行業早已進入每天3億多包裹的時代,以上海6月為例,上海市快遞業務量33378.81萬件,每天產生的包裹超過1112.6萬件,以上海常住人口來算,每人每月要收差不多14個快遞,取快遞成為最日常的事情。
圓通的周師傅做快遞近20年,他說最初一天只有四五十個快遞,當時負責的街道片區范圍很大,現在只負責靜安區延安中路、威海路、石門一路一帶,每天要送將近300個快遞。當年送的快遞主要是淘寶,如今除了淘寶和天貓,拼多多、抖音甚至部分京東商家的快遞包裹,也都在送。“現在我都是送貨上門,當天送掉,從來不壓件。”周師傅說。
在劉中禮的驛站,部分快遞是用戶上門取,尤其是一些白領的,“他們白天上班,家里沒人,晚上下班或吃完飯溜達的時候,會到這里順便取一下”。還有一些快遞包裹,比如社區老人等不方便出門的,劉中禮會將包裹送貨上門;也有來自淘寶天貓等電商的,劉中禮會安排工作人員送貨上門,因為平臺針對此類服務有補貼。
這兩年來,各大電商平臺,開始有意識地做出改變,相繼推出了更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服務產品,除了淘寶聯合菜鳥驛站推出的“送貨上門”,抖音也上線了“音需達”,逐漸的,自提模式和送貨上門形成了服務分層。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菜鳥通過自營的菜鳥直送、加盟式的菜鳥驛站等多種方式共同把20多億個包裹送貨上門,還把超過4000萬件應急物資送達用戶手中,創歷史最高水平。
快遞服務在分層,也在精細化,不斷迭代。
銷售平臺和物流渠道多元化、快件量蓬勃增長,消費者群體更加豐富。這其中不僅有新興群體,也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更有因為交通或身體原因不方便出門的群體。
同時,競爭激烈的行業也普遍形成一種共識:快遞物流的發展讓人們隨時隨地網購成為了可能,消費者對快遞物流服務的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服務標準不能因為件量而簡化。
以前雙11,我們常看到“爆倉”的消息,而這幾年雙11,“快遞爆倉”早已被掃出了歷史的舞臺,半日達、次日達成為在雙11也能實現的服務體驗。與快遞快速占據我們生活空間不同,取快遞的服務體驗是一個持續進階的過程,緩慢,但改善明顯。
2022年7月底,菜鳥對外宣布,將“多種方式送貨上門”列為工作重點,并在8月23日申請注冊了“菜鳥送貨上門”商標,以及與送貨上門相關的設計、技術研發分類商標。
“企業就更需要用有溫度、有個性的服務,不僅要做到派送上門,更需要根據時間、根據要求派送。”順豐去年9月升級服務,順豐50城送貨上門,不到必賠付;今年5月,順豐在全國50個主要城市的基礎上,將“必賠付”范圍擴至全國600余個城市。
一個在上海靜安區某街道的順豐小哥說,他們都是送貨上門的,有時遇到人車分離的小區或者用戶不在家,會主動電話,按用戶的要求把快遞放在豐巢或物業那里。
今年6月,中通快遞也宣布標快服務升級,正式在全國66個大中型城市,推出標快送貨上門,承諾不上必賠”的服務。
末端配送服務環節的大比拼,快遞公司頭部企業的戰火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實際上,隨著技術的發展,快遞倉儲和轉運已經實現了部分機器替代人工,通過對流程的優化,效率相較以往已有很大提高。但最后一公里仍然需要大量人工作業,成本居高不下,占了物流環節成本的30%—50%。
末端驛站的設立,有很多好處,但一刀切的模式有時候也會傷害用戶體驗。值得關注的是,在末端驛站,服務的變化正悄然發生。
數字化不僅改變驛站的傳統手工模式,也讓取快遞的體驗變得更智能,通過一個取件碼,消費者可以完成所有取件動作,而在數字化的幫助下,快遞的丟失率幾乎為零。
上海楊浦區城市花園菜鳥驛站的劉中禮說,之前每天都有幾十個客戶來詢問晚上取快遞的問題。“以前我們一般營業到晚上九點半,現在上線了夜間取件服務,通過IoT設備的在線值守延長了站點取件服務時間,晚歸的小區居民到站后,只需要一鍵掃碼,即可開門取到自己的快遞。”
從站長的手機后臺看到,通過云監控系統,站長可以實時看到驛站內的情況,一旦遇到異常情況,系統會自動推送告警信息。
數字化,正成為末端配送服務體驗提升的重要手段。
根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截至6月24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達600億件,比2019年達到600億件提前了172天,比2022年提前了34天。在如此龐大的快遞規模下,中國快遞行業不僅穩穩保持了良好運行,服務升級也在逐步跟上,從混亂走向有序,從有序走向分層,從分層走向精準。
從倉儲規劃,看DeepSeek的實用性、局限性和突破之道
4239 閱讀單月總貨量同比增長734.4%!獨家解讀順嘉國際貨站跨越式增長背后的效率密碼
2212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046 閱讀“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1870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模化進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1733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1228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1218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141 閱讀德邦物流注銷回購股份 京東物流持股比例升至75.4%
1093 閱讀冷鏈不只是物流,還是依托供應鏈的生態
110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