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驗證明,當工業生產力發生根本性變革時,一個新的時代就開始了。
隨著全球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副產品是自然資源的持續減少,還有造成的環境破壞和氣候變化。即便如此,有識之士依然有著廣泛的共識:制造業結構變遷和生產能力的巨變是為未來的更廣泛和更深入的工業化做好鋪墊。
3M最新發布的前瞻趨勢2023年度洞察報告,揭示了應用材料科學如何在氣候變化和資源短缺、人口及社會變遷、數字與實體世界融合三大前瞻趨勢中助推經濟社會進步。
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堅持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危機,且要滿足全球能源需求,積極擁抱綠色轉型成為深入行業人心的共識。
“未來越來越多的消費人群會更傾向于具有環保屬性的產品。” ABB機器人中國區副總裁、ABB機器人中國區通用工業業務單元負責人鄧奇指出,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生產和消費都在提升環保的意識。
新能源汽車絕對是一個絕佳案例。根據乘聯會公布的數據,5月1-14日,新能源車市場零售21.7萬輛,同比去年同期增長101%,較上月同期增長17%;全國乘用車廠商新能源批發19.3萬輛,同比去年同期增長69%,較上月同期增長13%。
<mp-common-videosnap data-pluginname="mpvideosnap" data-weui-theme="light" data-url="https://findermp.video.qq.com/251/20304/stodownload?encfilekey=rjD5jyTuFrIpZ2ibE8T7YmwgiahniaXswqzrlSdsicPSIaS3XFr4TmLgCfgylrDicl7QHZTvq8jmxFZrItQvoGNUPic9THB7XMgfbomyaPWgYJDrGtCastLZfpQw&biz data-headimgurl=" http:="" wx.qlogo.cn="" finderhead="" q3auhgzwzm55okngeiar3ibmarfmgrt6be2ick5mzgfk1z3tuz3iccjpg="" 0"="" data-username="v2_060000231003b20faec8c7e78d10cad0cf0ceb3cb0775a082e440a7130723ce6432307818bed@finder" data-nickname="中歐碳中和" data-desc="#濟碳·大咖說 制造業結構變遷和生產能力的巨變是為未來的更廣泛和更深入的工業化做好鋪墊。智能+低碳,正在推動一場沒有硝煙的生產力革命。(來源:第一財經資訊)#碳中和 #數字化 #智能低碳 @中歐碳中和 @綠色技術產業 " data-nonce="" data-type="video" data-mediatype="undefined" data-authiconurl="https://dldir1v6.qq.com/weixin/checkresupdate/icons_filled_channels_authentication_enterprise_a2658032368245639e666fb11533a600.png" data-from="new" data-="" data-isdisabled="0" data-errortips="">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全世界最高的產量和銷量都在中國,現在這個行業正朝著引領全世界技術發展,3M有一系列的相關解決方案,可以引領這一趨勢。” 3M全球資深副總裁兼中國總裁丁泓禹說。“企業如何把握行業政策風向標,如何利用好政策優勢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行業內參與者的通力合作、協同創新,共同推動未來趨勢下的工業發展。”
身為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出行的“賦能者”,3M見證并深度參與到了電動汽車產業的騰飛。依托位于上海的3M汽車材料科學學院(AMSA)的雄厚技術實力以及全球與本土工程師團隊的強大陣容,3M正與汽車廠商和配件供應商們密切協作,從熱管理、裝配、絕緣等維度入手,在著力提升電動動力汽車電池安全與性能的同時,降低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進一步為中國出行產業的綠色低碳發展保駕護航。
丁泓禹表示,未來會在綠色氫能制備和膜分離技術加大投入,“3M依托納米技術開發出一種催化劑,可以有效降低電解水過程中對貴金屬的需求量,從而達到降本增效,也為綠色氫能的大規模應用消除障礙。同時,3M也在以探索低碳源濃度條件下的能源分離創新材料,全新應用應對氣候變化,“3M最近在膜技術上有一些突破,將幫助擴大可再生燃料制備的規模,加強電池回收及提升碳捕獲等脫碳技術。”
“現在新技術的加速迭代其實正在把我們從一個以勞動力、土地為主的農業經濟形態形式加速帶入到以機器、自動化、機器人、計算機、智能化為方向的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時代。”鄧奇認為,生產力的進步已經從提升產品的質量、提高產品的良率、提升產線的生產效率的維度逐漸向生產線、車間做到柔性化生產、智能化生產和低碳化生產的方向轉變。
這得到了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事業群領導合伙人謝安的認同。他特別指出,工業生產的生態體系非常重要,以后大企業、小企業之間的協作越來越緊密,都會有利于整個工業體系的升級以及可持續發展。如果很多工序到后來才考慮低碳和智能化,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改造的成本,包括原材料和工藝的選擇。“如果能夠把新材料、新應用對低碳的貢獻和相關的成本都考慮進去,對后續生產的成本效益以及低碳化的貢獻非常大。”
誰能充當工業革命中智能和低碳當中的橋梁?
數字化當仁不讓。日前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軟件、傳感器、人工智能(AI)和人機界面(HMI)的高速發展正在為全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人們的生產、生活也愈發依賴人機交互。2023年度3M科學現狀指數(State of Science Index)調查報告顯示,93%(85%全球)的中國受訪者認為企業需要擁抱數字化轉型,92%(75%全球)的中國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是一項能夠影響日常生活的令人興奮的技術。
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引擎,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一方面通過不斷提升通信、軟件、電子信息制造等重點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現代產業體系增添新動能;另一方面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將加快其轉型升級,有效破解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根本難題。
“未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高能耗、集約式的生產方式會逐漸淘汰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綠色生產。談到工業生產,在工業趨勢變化的驅動下,工業流程在我們看來也會出現兩個變化:第一,工業流程變得簡易了。第二,工業流程具有高度的可追溯性。”鄧奇說。
丁泓禹對此表示贊同和認可。他認為數字化既幫助實現了低碳,也同時幫助實現了智能。“汽車制造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也是高度自動化的,如果你去車廠,從沖壓到制程到裝配,幾乎所有的工序都已經自動化。但唯一一個工序自動化程度比較低的就是漆面處理。所有汽車噴漆以后,難免會有個別的瑕疵,這些瑕疵的發生是隨機的,都需要靠人工處理和修復。3M最近發布的全新解決方案機器人自動化漆面修復系統,我們從源頭用智能的視覺系統自動識別這些瑕疵,針對每一個瑕疵作分析,做完分析以后,針對每一個瑕疵定制它修復的工藝流程,最后由機器人實現修復,完全是自動化的。”
這種創新的能力正是鄧奇提到的工業企業要具備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氣候變化的大趨勢下,有很多新的技術、新的能源涌現出來,對于企業如何能夠更前瞻的利用到這個新技術,用于它的工業制造和產品的生產中是非常關鍵的。另一個是軟性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企業從它的治理、戰略、運營層面怎么能夠做到更加環境友好,怎么更好服務于社區。”
這些也離不開測量工具。德勤可以提供碳因子庫的相關工具幫助企業進行測算,讓生產者和使用者都能夠更加清晰了解全生命周期過程當中主要的排放來自于哪里,哪些是驅動這些排放的因子,這樣對技術的改造包括未來流程的改造就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企業更清晰地了解排放因子、排放密度的情況,才能更好地從設計到生產,甚至到采購、物流、回收、循環利用等等相關流程,才能夠更加有方向,更加可量化。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我們用兩個英文字母E可以概括,第一個E是能源,我們的工業生產,人民的生產生活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我想提的是更新的、更清潔的、可再生的能源,凡是圍繞能源問題能夠展開的技術,新興的行業和職業都會越來越熱。第二個E是排放,減少排放的方向為新技術的應用指明了方向,一方面配合新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對于減排相關的技術,比如碳捕集的技術、生物質的技術。他們的組合都可以為我們帶來新的發展機會。”謝安說。
“顛覆式創新是科學進步的源動力,而放眼未來的能力是企業把握前瞻趨勢的關鍵所在。3M前瞻趨勢洞察報告就為我們定位了長遠的戰略方向。”3M全球資深副總裁兼中國總裁丁泓禹說。“新技術、新趨勢下企業的應對之道包含了創新能力的培養,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搭建等等,而這一切的基礎在于‘人’,瞄準未來不斷進行創新,吸引、培養、留住人才的企業文化是至關重要的。”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412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376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1683 閱讀聊聊2025年物流企業如何做營銷規劃
1625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037 閱讀極兔速遞2024年第四季度包裹量增長32.5% 全球日均單量超8000萬件
1070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004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000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931 閱讀京東緊急馳援西藏震區,首批救援物資已由專車送出
98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