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顧,請點擊下方鏈接
訂單不能按時足量交付,供應鏈部門能否靠一己之力搞定?
肯定是不行的,因為這項工作需要多個職能部門的協同合作,比如生產部,因為成品是由工人在生產線上加工裝配完成的,訂單不能履約出貨,一多半是和生產有關。
不管交付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否與生產有關,但是我們必須得到生產部的配合,才能夠提高交付的績效。
除了生產部,其他的職能部門還包括銷售、采購、財務、倉庫等等。把訂單按時足量交付出去,是全公司的共同目標,這些職能部門就是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
訂單交付改善是一個項目,那就需要建立一支項目管理團隊,由以上提到的利益相關者組成,并選派出一名項目經理,統籌規劃項目的實施和團隊的管理。
項目組成員各有所長,各司其職,利用他們現有的資源和知識技能經驗,完成項目中各自需要承擔的責任。
接下來改善小組要定義好項目的目標范圍,到底是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提升交付中的具體績效,這些就是改善的目標。
與此同時,就把項目的范圍也定義清楚了,凡是超出了這個范圍的任務,即使它非常重要,我們也要抱歉地說一聲“做不到”。
以上這些任務完成以后,我們可以進入下一個活動。
大多數的企業都是使用按時(On Time)足量(In Full)作為交付服務水平的績效考核指標,以此來評估供應商的交貨表現。
還有一些企業會把產品質量也放在考核指標中,但本系列文章并不討論關于質量的話題,我們只關注在交付上。
“按時”主要是與物流和運輸管理有關,“足量”主要是與生產和庫存管理有關,因此,按時足量交付改善應該采取不同的路徑。
我們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對于按時和足量的定義,供應商是否與客戶保持一致了?
舉個例子,根據供應商的統計,出貨數量偏差在5%以內的都是足量交貨,訂單要求100件,在95-110件這個數量區間里都是足量的。但是從客戶的角度來看,只有正好完成100件的交付才算是完美地履行了交付。
再比如說,對于按時到貨的理解,供應商認為貨物提前送到就是準時的,是合格的運輸。但是客戶認為早到和晚到都是沒有按時交付,應該記為不合格。
這里就存在著對于按時足量交付不同的解讀了。那么我們應該聽取供應商的,還是客戶的?
毫無疑問是以客戶的標準為依據。如果按照供應商的定義,很可能會陷入一種自我滿足式的“虛假”的完美狀態,認為自己做得很好。但很可惜,自嗨式的統計是無意義的,只有根據客戶的評分系統,計算出來的才是有效的績效表現。
如果客戶沒有定義過標準計算公式怎么辦?我們可以借鑒SCOR供應鏈運營參考模型中的指標。
根據SCOR中定義的訂單足量交付百分比(RL.2.1 % of Orders Delivered In Full),它指的是訂單中所有的物品,按照承諾的數量,都被客戶簽收。
計算公式是用足量交付訂單數量,除以交付訂單總數量,乘以百分之百。
計算公式 = [足量交付的訂單總數]/[交付的訂單總數]x 100%
舉個例子,在100個訂單中,有90個訂單是符合了足量交付,另外10個雖然時間上是滿足了客戶要求,但是數量上沒有滿足,那么足量交付百分比是90/100=90%。
供應商是否對所有的客戶都要做到按時足量交付?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供應商應該選擇YES。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供應商沒有足夠的資源,包括生產能力和物流運輸能力,來滿足所有客戶的完美訂單履行,也就是無法讓所有客戶都非常滿意。
在這種情況下,供應商該如何實現自身利潤的長期增長呢?解決方法是對于市場進行細分,把客戶根據一定規則分類,然后制定出不同的交付策略。
看到這里可能有讀者會問,“市場細分不是Marketing做的事情嗎?為什么供應鏈管理也要了解這些?”
沒錯,在傳統觀念里,做供應鏈管理是不用研究市場的,但是在以消費者驅動的需求鏈模式中,我們也要懂一些市場營銷的內容。
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客戶群,來制定各自的供應鏈策略,其中就包括了訂單交付,以客戶覺得最便利的方式,完成產品或服務的交付。這需要搭建多種供應鏈模式,來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定制化需求。
如何來做客戶細分?我們可以使用柏拉圖分析法,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二八法則。
如果我們用銷售額作為劃分的依據,往往20%的客戶,貢獻了80%的銷售額,因此這20%的客戶值得我們傾注更多的資源,來提供最佳的服務,比方說是更敏捷的訂單效應,更可靠的交付表現。
對于剩余的80%客戶中,會有一部分銷售額占比很小的客戶,為了獲得我們的優質產品或者享受折扣價格,愿意付出較長的等待時間,這一類客戶對于訂單按時交付的要求就會偏低,有較高的延遲交貨容忍度。
一旦完成了客戶細分,我們就可以根據客戶的重要性和具體需求,綜合考慮服務水平、庫存和交付成本,來制定出不同的交付標準。
我們分析一張訂單從頭到尾的全部過程記錄,從接收到客戶訂單開始,直至訂單被客戶簽收。
哪些環節是流程節點?比如確認訂單交付日期和數量,是否在客戶規定的時限內完成了確認的工作,并將信息反饋給了客戶。
對每個節點的日期進行統計,可以判斷其中是否有改善的空間。
實際數據從哪里來?從信息系統中獲取真實的數據,比如導出倉庫實際出貨的數量和客戶要求的數量進行對比,或者以實際抵達客戶倉庫的時間和承諾到貨時間對比。
根據績效未達標的情況,進行逐條的分析,然后進行失效模式的歸類,比如是產品缺貨、損壞、錯誤的包裝或產品等等。
在獲得了詳細的失效模式以后,就要對這些原因進行歸類統計。
我們還可以對失效模式,根據職能來分類,比如屬于物流運輸的原因有搬運、人員、裝貨錯誤、機械故障等等。通過對失效模式占比的排序,我們可以追蹤出最關鍵的流程。
使用剝繭抽絲的分析方法,一步步地了解未能按時足量交付的具體情況,通過差距分析,歸類失效模式,為下一步的改善工作夯實基礎。
前海粵十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1607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1618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590 閱讀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驅動的智能倉儲數字孿生革命
1203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1178 閱讀制造業企業,不要逼物流公司降價了!
1096 閱讀拼多多引領電商西進:帝王蟹進村,非遺剪紙出山
1122 閱讀2024年12月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分析報告
1041 閱讀菜鳥拆分為假消息,繼續大力發展全球物流業務
994 閱讀大跌!!!重挫14%
982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