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和之前寫的《跨境電商海外倉:WMS的庫齡與倉租功能設計》是姊妹篇,兩篇內容側重點不一樣,但是說的都是一個事情。而且近期我在調研國內一些知名的WMS系統的過程中發現,有一些觀點我可能需要調整一下,所以我決定再寫一篇關于批次,庫齡和倉租這一塊的內容。
一方面是對之前文章的補充和說明,另一方面也是一個記錄一下自己固有知識的更新和升級。
庫齡是指倉庫中的貨物在倉庫中存放的時間,一般是用天來統計。
之前我一直認為庫齡和批次號是必然的關系,如果要統計庫齡那么就一定要先生成批次號。例如在入庫上架的時候,根據上架日期生成批次號,然后和倉位關聯,批次庫存就會增加;在出庫的時候,再根據庫位的信息帶出批次號,然后扣減對應的批次庫存。這樣一增一減之后,批次會動態的變化,然后每日固定一個時間點去統計當前的批次庫存,最后就可以算不同的批次的庫齡是多少了。
這個方案是對的,可行的。但是我的理解太狹隘了,為了實現不同時期入庫上架的商品有不同的庫齡,不一定非要引入批次號,只需要記錄入庫/上架日期即可。
將上架日期看做是一個和批次號同級別的字段,每次上架和下架的時候都對應的增加或扣減,也能達到計算庫齡目的。
也就是說:上架日期不等同于批次號。
而之所以我說之前的方案是對的,是因為在WMS的批次屬性
中,經常會把入庫日期或者上架日期當作一個系統預設的批次屬性。所以在誤打誤撞之間,按上架日期來生成批次號,也實現了計算庫齡的作用。
那么,什么又是批次屬性
呢?
關于批次屬性,初次我看到是在富勒的WMS操作手冊中,一開始我也沒看懂,直到最近我在鉆研批次和庫齡的事情,我才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
簡單理解就是同一批入庫的同一款產品,雖然長得都一樣,但是可能會生產日期不同,生產批次不同,顏色不同,或者來自不同的供應商等,在方便倉庫管理的前提下,又要做一些精細化的區分,于是將這些「能區分相同商品的不同_的屬性」都定義為批次屬性
。
舉個栗子,一個入庫單預報了300件優衣庫的襯衫,實際收貨了300件,如果不引入批次屬性的話,那么就直接將這300件上架即可,對應的可用庫存也是300。但是如果引入了批次屬性的話,可以將產地
作為批次屬性,也可以將生產日期
或者批號
作為批次屬性,這樣實際增加庫存的時候,總的可用庫存還是300,但是不同的批次下的可用庫存是不一樣的。
在富勒WMS系統中,定義了12個批次屬性,其他WMS也紛紛借鑒了這一種定義的方式。具體到底最開始這樣定義的是哪個,我就不知道了。
WMS的批次屬性可以做到很靈活,在后續的分波和揀貨策略中,批次屬性會很大程度的影響作業的策略。而批次屬性越多,也就會越精細,帶來的后果就是開發難度很大,維護成本很高,管理成本也很高。
所以一般的倉庫比較常用的就是入庫日期,批次號,生產日期和失效日期這幾個,而最最最常見的就是按入庫日期或者上架日期來生成批次號了,但這并不意味著算庫齡一定需要批次號。
前面解釋了批次號和庫齡并無「直接關系」,只不過是剛好很多WMS的批次號生成規則就是用入庫/上架日期來生成的而已。
那么庫齡和倉租是否有直接關系呢?
答案是:有直接關系,而且是必然的直接關系。
因為倉租其實就是庫齡*單價
算出來的,知道了庫齡,那么結合單價就一定可以算出倉租來。
關于庫齡如何計算,我之前寫的文章《跨境電商海外倉:WMS的庫齡與倉租功能設計》已經有很詳細的介紹了,大家在看的時候注意理解我文中所說的「批次號」即可。那篇文章中的批次號一般是指入庫/上架日期,但是如果你的批次號是通過其他方式生成的,有其他用處,那么就需要單獨用一個入庫/上架日期
來記錄庫齡。如果沒有其他用處,那么就用批次號來計算庫齡也是可以的。
在這里我重點想聊聊關于倉租的計算應該放在哪里,放在什么系統會更好?
庫齡數據來自于WMS,按理說放在WMS上去算肯定是最好的,或者說由WMS去提供數據,然后再BMS中計算。
但是按照我之前的設計方案我發現了這樣做會有一個弊端,理解起來可能會有點繞,大家可以仔細閱讀,揣摩一下。
當WMS根據上架日期來生成批次號之后,在揀貨的時候,由于系統會根據先進先出的規則進行庫位的推薦,但是由于沒有做「強推薦」,倉庫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去揀貨,也就是不按推薦的庫位來揀貨,所以此刻在扣減庫存的時候并沒有做到完全的先進先出。
這個問題會導致在計算庫齡的時候,并不是嚴格的先進先出,只是做到了「庫位上的先進先出」,于是當客戶在查看庫齡的時候會發現,有一些更早的批次沒有出庫,反而更晚一些的批次已經出庫了。
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優化揀貨推薦的策略,對倉庫揀貨實行「強推薦」,即強制客戶在推薦的庫位揀貨,確保一定可以先進先出。
在解決了上述問題之后,還會遇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跨境電商海外倉系統隨著業務發展,很容易出現「第三方海外倉」或者「代理海外倉」的概念。
客戶使用了我的美國倉,但是他還需要使用英國倉,但是我沒有辦法提供英國倉。要么他繼續去找另外的海外倉,然后分別使用兩套系統操作,這樣會很麻煩;要么我去對接其他家的海外倉,然后把自己當做一個「代理倉」的角色,客戶可以從我這里推送訂單到其他倉庫,實現一套系統接入多個倉庫。
當有了上述的業務之后,如果客戶要使用我的OMS向其他海外倉推送數據,那么他大概率是不會用第三方海外倉的OMS,也就是我需要承擔部分第三方海外倉的功能。
其中庫齡和倉租的計算需求也就開始有了差異化的解決方案了。
綜合上述背景,我個人建議在哪里統計庫齡和倉租,要結合自身的業務來考量,都有利弊:
如果揀貨沒有做到「強推薦」,那么建議在OMS端;
如果有「第三方海外倉」,那么建議在OMS端;
如果揀貨可以「強推薦」,也沒有「第三方海外倉」,則在WMS和OMS端都可以;
OMS端統計庫齡可以采用自己計算或者讓WMS推送數據的方式。
如果是讓WMS推送數據,那么OMS端只是展示一個結果,數據應該是會和WMS端保持一致的。那么就要重點考慮WMS的一些出庫策略是否會對庫齡的計算有所影響,按理說庫齡的統計應該是先進先出的,這樣可以確保用戶花費的錢最少。
如果是讓OMS端自己計算庫齡并存儲,那么OMS就需要根據入庫/上架,出庫完成的時間節點分別去計算不同批次的庫存的變化。這樣可能會出現OMS計算的庫齡和WMS端計算的庫齡不一樣的情況,因為扣減批次庫存的邏輯可能會不一樣,最后導致受影響的庫存批次會不太一樣。
對于批次,庫齡和倉租,之前我一直感覺不太踏實,總感覺自己有一些東西沒想透徹,沒理解到位。經過這幾天查閱資料,再加上整理成文的過程,我發現我對這個東西不踏實感已經逐漸地消失了。
最早的時候,我以為批次很簡單,無非就是按日期記錄然后保證全流程都考慮到它的變化就好了。
后來看到了別人很復雜的批次屬性
,我又發現自己好像對批次的理解不太到位,總是不太踏實。導致對做出來的功能總是不太滿意,隱約覺得會出問題。
到了現在,當我寫完了好幾篇關于這個東西的文章之后,我發現我基本上理解了這些東西,不再模糊,也不再恐懼,反而覺得好像也不是很難。
這個心路歷程剛好對應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的故事。
2024LOG供應鏈物流 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上海歐力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4861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科捷供應鏈有限公司
3161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中外運物流有限公司
2737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 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安得智聯供應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442 閱讀順豐、德邦發布春節服務公告:將加收資源調節費
2145 閱讀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118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 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京東物流
1769 閱讀剛上市就大跌,航空物流巨無霸市值已縮水211億
1794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終端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1584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150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