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會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及相關部門共同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下稱《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正式公開征求意見。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將是我國首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運輸物流也是信用建設重點領域。該法第三十三條【商務誠信建設重點領域之十】明確提出:
“交通運輸管理部門應當建立交通運輸信用體系,針對公路、鐵路、水路、民航、郵政等領域的工程建設、運輸服務等建立信用評價制度,加強信用結果應用……建立健全綜合交通運輸服務信用體系,規范運輸企業經營,營造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推動建立統一開放交通運輸市場。”
面向數字社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提出公共信息平臺等信用建設。數字物流服務平臺如何參與數字化信用體系建設?掌鏈本期《智在中國》帶你了解數字物流信用體系。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的推出是國家在信用服務、融資授信、招標投標、商務合作等方面推進系統建設,依法依規開展信用監管,推進褒獎和懲戒的利器。
當前,物流被數字化和虛擬化最大挑戰在于數字是否可信。如果不可信,就可能帶來潛在交易風險和資金風險,這是我國物流數字體系中存在的最大BUG。
1.難取信的企業主體
公路貨運是物流市場的主體,占到中國運輸物流市場的75%以上,但頭部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卻微不足道。2021年全國公路貨運總費用近5萬億元,但據中物聯數據,2021年30家重點公路貨運物流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僅1904億元,市場仍以小散弱企業為主。
中小運輸企業力量單薄,管理較為粗放,因為信息不對稱,加上物流企業誠信體系尚未建立,企業信用成本不斷增加,致使物流運輸企業大部分仍處在低價策略生存的階段。
同時,在小、散、亂、差的傳統貨運環境下,代收貨款服務普遍,又缺少強有力的執法手段,一旦遇到危機,大老板卷款跑路不乏其例,涉案金額少則幾十萬貨款,多則幾千萬,整個行業誠信度極低。而近兩年受疫情沖擊,貨運行業僅2022年上半年的低價攬貨卷款跑路事件也不在少數,致使中小微貨運商損失慘重。
為完善交通運輸領域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交通運輸部2018年12月21日試行推出《交通運輸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辦法》。而隨著中國公路貨運普遍數字化,物流數字信用亟待強化。
2. 難獲信的服務平臺
數字貨運發展給中國物流信用數字化帶來一個新契機。
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全國網絡貨運行業整合社會運力360萬輛,滲透率已達30.72%。但中小微貨運企業信用不足取、難獲取也讓網絡貨運服務平臺面臨挑戰。
除此之外,部分功能不完善的貨運平臺也在信用數據上存在問題。網絡貨運服務平臺,對貨運信用數據重視程度也不一而論。雖然頭部的網絡貨運企業多采取區塊鏈、大數據等科技來強化數據信用,但不是所有平臺都能如此。
從業態的融合創新與發展方面看,網絡貨運充分發揮了數字交通促進運輸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但從當前發展現狀來看,網絡貨運平臺“開票”功能得到放大。“倒倒數據就能賺錢”“金額越大利潤越多”……這讓眾多網絡貨運平臺愿意為此鋌而走險。
《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一條強調,網絡貨運經營者不得虛構交易、運輸、結算信息,不得相互委托運輸服務。可見,網絡貨運經營的核心是“數據與信息的真實性”。
開票、虛增訂單數、基本沒有實際業務場景存在,致使網絡貨運服務平臺脫離了“貨運”本質,進而產生大量虛假物流數據,增加信用風險。
1,源頭數據,核準可信
數據撐起半邊天。電商也好、物流也罷,數據既是制勝法寶,也是衍生價值寶藏。但數據絕不是量大就好,只有真實數據才能有效串聯起司機、貨主與平臺。
隨著信息部逐漸淘汰,網絡貨運服務平臺成為廣大貨主、司機主要依賴的平臺。在提高車貨匹配效率的同時,網絡貨運服務平臺也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司機議價空間,存在交易數據作假等問題。
近兩年,包括一些大型互聯網貨運平臺就規范運營已被相關部門約談多次,但因平臺機制問題,整改效果有限,信用體系建設也很難看到實質性進展。
因此,互聯網道路貨運平臺立足規范建設平臺機制是確保源頭數據真實的必要之舉。同類企業中,有部分較早推出并打造出較為完善的司機和貨主信用體系的平臺,通過對貨運全流程的介入,在源頭上保證了業務的真實性,打造了完整可信的運力交易數據鏈。
貨運平臺鏈接了貨主、司機,以線路、裝運、匹配、價格等信用數據為紐帶,既可建立司機與貨主的雙向信任機制,也可提高物流效率。
2,鏈條數據,全程穿透
實現數據價值的根本就要保證數據真實性。業務真實、場景真實才是數據真實的前提。
數據不能只看運輸環節上的某一點,物流服務是動態變化的,也是多鏈滾動的。不只源頭數據,貨主與司機在每一個場景、每一筆業務、每一次應用都會產生數據。要將運輸各節點的信息實現數據化,打通整個數據鏈條,把不同屬性、不同維度的數據應用到各個場景體現新價值。
在這方面也不是沒有“優等生”。秉承央企的社會責任和規范經營要求,隸屬中國物流集團的中儲智運,通過“智運羅盤”、“智運鷹眼”、“智運客服”等過程安全管控手段和服務系統,由發布、匹配、運輸、結算、開票等環節出發。在中儲智運平臺曾有一貨車司機中途想換貨。但因中儲智運平臺憑借北斗導航、移動通信基站、車聯網等四位一體的車輛在途軌跡監控以及完善的應急處理機制,3小時內便成功幫助貨主挽回15萬元貨物損失。
具有戰略發展眼光的網絡貨運平臺,目光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一畝三分地,更應該投向供應鏈全局。如何將供應鏈打造成智慧型、可信性數字供應鏈?
1、科技增信:加持數字供應鏈
要打造第三方供應鏈信用壁壘、建設智慧供應鏈還有賴于數字科技加持。只有真實的數據才能讓生態內各方了解到真實有效相關情況。
借助于區塊鏈上數據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追溯、公開透明的特點,給貨主、司機、金融機構等多方供應鏈參與者展現多維立體的貨運真實全貌,解決業務真實性的問題。
作為物流領域的“國家隊”,中儲智運很早就明白這個道理。通過推出業內首款普惠數字物流金融產品“運費貸”,為供應鏈業務中商品交易、貨物流通、金融保險等提供全過程跟蹤監控和可信數據存證的數字信用服務,降低整個供應鏈的業務風險,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和效益。
數字物流信用和數字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基礎正是基于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支撐,甚至不僅是依靠算法與技術,其大量真實交易數據的支撐不可或缺。
2、集成增信:完善數字供應鏈
數字化供應鏈是中國物流發展的目標。為了搶占先機,各大頭部企業都在推進服務集成,搭建以信為基的智慧物流生態體系。
一方面,通過各模塊不同系統間的互聯互通,為客戶提供從原材料端到用戶端的采銷倉運配一體化服務,提升供應鏈數字化協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區塊鏈技術,聚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商品貿易、貨物交割、物流、支付結算、融資等各類數據元,實現供應鏈全過程跟蹤監控和可信數據存證,解決供應鏈運轉過程中的關鍵“信用”問題。最終,通過數據的流通,實現不同數據、不同系統間的互相增信,增加供應鏈流通效率。
仍然以中儲智運為例,其平臺上一家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通過內部ERP與物流業務的數據交互及流程管控,全年降低物流費用超過3000萬元,降幅達8%以上。
立足物流基本業務,在各類先進技術加持下,將真實數據反哺回供應鏈各方,構建真實數據為基礎的數字化供應鏈,并結合實際場景發揮價值,這是網絡貨運服務平臺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
“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2927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669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模化進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2629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2310 閱讀即將年營收超3000億元、迎來8.66萬名新員工,這家物流巨頭面臨最大風險
1779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456 閱讀京東,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
1300 閱讀普洛斯中國2024年表現穩健強勁,卓越運營助力新經濟勢能攀升
1226 閱讀全球關稅政策帶來供應鏈蝴蝶效應:從應對到戰略優勢
1124 閱讀菜鳥出席世界郵政和快遞美洲會議,國際物流服務受全球市場認可
1119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