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傳統倉庫的物料搬運作業中,60%的作業時間,是作業人員的行走耗時。考慮到勞動力成本在傳統倉庫的成本比例達到40~50%,以上這組數字更加值得我們去關注。
正因為作業人員的大部分時間消耗在庫內行走,所以從提高物流資源利用效率角度,降低倉庫作業成本可以從縮短行走距離著手。
合理規劃貨品貨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貨位規劃的主要目標是:處理任意SKU貨品時,最大限度地縮短、甚至消除行走時間。
例如,將高周轉率的貨品分配在靠近收貨區的貨位,可以提高入庫存放的速度。但是,入庫存放只是一次性作業,如果操作者需要對該貨品進行多次補貨或揀貨,那么,把該貨品分配在靠近發貨月臺或揀貨區的貨位,則更加有利。
貨品貨位的規劃與調整是保持物流始終處于理想運行狀態的有效手段。但是,因為許多倉庫經理沒 有完全理解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忽略了經常性的貨位規劃與調整,直到有人抱怨倉庫不夠用、發現通道堆滿貨品的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按照合理的揀貨順序放置貨品,可以減少揀貨人員數量對應貨位規格,分配相應數量的單元化貨品,可以減少補貨人員數量平衡操作者的工作量,可以縮減作業周期、改善工作流程。
將容易混淆的貨品分配到不同的揀貨區,可以提高揀貨準確率以人機工程學理論規劃貨品最佳擺放位置,可以避免作業傷害在揀貨路徑上,將重量貨品規劃在前端、怕磕碰的貨品在后端,可以降低貨品破損。
按照貨品高度分配貨位,在揀貨中實現貨品分層緊密碼放,可以提高托盤碼放效率,提高貨車車廂利用率。
通過調整倉庫布置、提高空間利用率,可以推遲或避免再建投資。
發貨品分類碼放,可以減少物流中心用戶端的二次分揀工作量,提高供應鏈整體效率。
以上種種都是庫位管理所能帶來的真實價值,管理者一定要加以重視,下面我們來具體講講如何開展庫位管理工作。
庫位的編碼有助于人員的揀貨方便,新手的快速環境熟悉,以及數據的傳輸。因此,在開啟庫位管理前,一定要將庫位的編碼工作做好。
下面介紹幾種編碼形式:
1 區段方式
把保管區域分割成幾個區段,再對每個區段編碼。
此種編碼方式是以區段為單位,每個號碼所標注代表的貨位區域將會很大,因此適用于容易單位化的貨物,以及大量或保管周期短的貨物。在ABC分類中的A、B類貨物也很適合這種編碼方式。貨物以物流量大小來決定其所占的區段大小;以進出貨頻率次數來決定其配置順序。
2 品類群類別方式
把一些相關性貨物經過集合以后,區分成好幾個品類群,再對每個品類群進行編碼。
這種編碼方式適用于比較容易的商品群類別保管及品牌差距大的貨物。例如服飾、五金方面的貨物。
3 地址式
利用保管區域中的現成參考單位,例如是庫場的第幾棟、第幾保管區、排、行、層、格等,依照其相關順序來進行編碼。這些種編碼方式由于所標注代表的區域通常以一個貨位為限,且有相對順序可依循,使用起來容易明了又方便,是目前倉儲中心使用最多的編碼方式。由于貨位體積所限,適合一些量少或單價高的貨物儲存使用,例如ABC分類中C類的貨物。
我國倉庫原來常用的四號定位法、六號定位法,就是這種方法的體現。例如,四號定位是由庫房號、料架(垛)號、料架(垛)層號和料位順序號等四個號數來表示一個貨位。只要知道了這個編號,就知道某種商品存放在幾號庫房、多少號料架、料架的第幾層以及該層的哪一個貨位,查尋料位非常方便。
4 坐標式
利用空間概念來編排貨位的方式,這種編排方式由于對每個貨位定位切割細小,在管理上比較復雜,對于流通率很小,需要長時間存放的貨物即一些生命周期較長的貨物比較適用。
一般而言,由于儲存貨物特性不同,所適合采用的貨位編碼方式也不同,如何選擇編碼方式就得按照保管貨物的儲存量、流動率,保管空間布置及所使用的保管設備來作選擇。不同的編碼方法對于管理的容易與否也有影響,必須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及信息管理設備,才能適宜地選用。如果采用計算機管理的話,貨位的編號就相對簡單一些。
為了保證效果,在調整貨位之前,有幾項準備工作需要分步實施。包括:選擇貨位規劃策略、明確貨位規劃目標、數據收集和貨位規劃需求分析工作。沒有準備階段徹底的分析,就不可能實現理想的調整效果。
1 明確目標
目標分兩方面--效果性目標和限制性因素。效果性目標通常以貨位調整后的作業效率改善指標來定義。效率改善指標通常包括縮短行走距離、減少補貨工作量、 平衡操作者工作量、提高揀貨效率等。限制性因素指貨位規劃與調整中必須考慮的事項,通常滿足這些限制性因素要以損失倉庫作業效率為代價。這些因素包括,貨 品重量、貨位大小、揀貨準確率要求和物流中心用戶端的作業效率保障等。
效果性目標通常以貨位調整后的作業效率改善指標來定義。
一旦明確了上述目標,應該將其進行優先性排序。舉個例子,貨位規劃與調整的最基本原則是按照貨品的物流動性確定該貨品貨位與收貨區/發貨區的遠近位置。但是,通常這還不是最優先的考慮因素。因為,盡管通過以上方法可以減少揀貨的行走距離,但是,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也應該加以一并考慮。如果不考慮諸如貨位能 力、貨品重量、分類存放要求和貨品尺寸等因素,雖然通過減少行走距離可以贏得相當的作業效率,但同時也可能帶來搬運路徑阻塞、貨品破損、補貨量大和作業安全性差等不良后果。
2 數據收集
明確規劃目標后,選擇和收集規劃分析數據是第二項工作。規劃目標決定了應該收集數據的內容。數據應該包括貨位特性資料、貨品需求資料和產品文件。
以下是數據分析可能用到的一些基礎性數據:貨位身份信息、貨位類型(如儲存貨位或揀貨位)、儲運設備類型(如托盤、通廊式貨架、平面堆放方式等)、揀貨設備類型(如托盤流力貨架、紙箱流力貨、貨位深度、貨位承載能力。
例如從電商WMS系統或,可以直接下載訂單或發貨文件取得貨品訂單信息。通常,為了摸清貨品需求的季節性變化規律、SKU長期增長/淘汰變化等物流特性資料, 該類文件的時間跨度應該在幾個月、以至于一年以上。以上信息資料也是選擇整盤、整箱或拆零揀貨策略的重要依據。
以下是數據分析中可能用到的產品特性資料:貨品身份資料、貨品類別、發貨行項比例、SKU、貨品高度、貨品寬度、貨品深度、貨品重量、貨品需求增長情況、計量單位、內包裝/箱包裝數量、數量/托盤、貨品發展計劃、平均儲量。
3 需求分析
數據收集工作結束后,第三項工作內容是物流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目的是確定每種貨品的揀貨和補貨屬性。需求分析的第一步是分析每種貨品的發貨數量和揀貨方法。分析方法是,將每個訂單的行項分解為整盤揀貨、整箱揀貨、和拆零揀貨類別。進而,將所有SKU進行ABC分類,A類貨品周轉率最高、C類貨品周轉率最低。通常,A類貨品只占總貨品SKU分布的10~20%,而恰恰是這小部分規格的貨品占到總發貨行項數量的70~90%。
接下來的工作是為不同貨品定義合適的揀貨設備。首先,利用上文提到的數據分析資料計算出每種貨品的單元化補貨量、確定貨品周轉率。該周轉率是選擇揀貨設備的依據。如果某貨品每天需要兩個單元的補貨,其貨位應該比每天只需要一個補貨單元貨品的貨位大。再接下來,需要統計每種商品的受訂次數,確定貨品的"動 碰數"。貨品的日/周/月受訂次數是決定具體揀貨位置選擇的依據--具有較高"動碰頻率"的貨品應該對應最適合高頻次揀貨的貨位。
完成規劃需求分析后,具體的貨品布置工作就可以開始了。對擁有多個功能區和多種揀貨設備的物流綜合系統,貨位布置工作可以分兩步實施:首先,將相應的貨品進行分區定義,之后再將每種貨品規劃至具體的貨位。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459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519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1393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1158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81 閱讀傳化智聯:緊跟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優化,助力現代物流體系建設
1016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963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956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897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900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