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柜用戶超時收費、快遞面單個人信息遭泄露……近年來,隨著網購日漸頻繁,快件數量的迅猛增加,快遞末端難題日益凸顯且備受關注。
對此,在9月23日以“乘風破浪 盡銳出戰”為主題的2020中國快遞“最后一公里”峰會上,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劉君表示,將積極推動企業加強成本核算,理順總部與基層網點的關系,實現資源共享、成本共擔,要采取多種手段遏制以罰代管,減輕末端運行壓力。
隨著城市快遞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農村快遞市場成為新“藍海”。峰會一開場,不少業內人士便強調,讓快遞“最后一公里”更穩定,要先從農村治理發力。
關于“快遞進村”下一步發展,劉君表示,今年以來,國家郵政局印發了“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系統地謀劃了快遞進村的路徑及方式方法。目前,郵快、交快、快快、商快合作等“抱團”下鄉模式雨后春筍般出現,已有22個省份簽訂郵快合作省級合作協議,村級電商服務站點累計達到31萬個。
他具體談到,接下來要把“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落實落細,通過多種模式因地制宜推進快件直投到村。要主動對接本地優質特色產業,加快農村電商與郵政快遞線上線下協同發展,搞好農超對接,助力農特產品外銷。
事實上,如今各大快遞巨頭間的戰火早已蔓延到快遞末端,“還要高度重視末端網點生存和穩定問題,積極推動企業加強成本核算,理順總部與基層網點的關系,打造利益共同體。”劉君強調,要采取多種手段遏制以罰代管,減輕末端運行壓力,穩定行業健康發展根基。
劉君表示,上半年全行業有力組織落實疫情期間各項惠企政策,特別是推動完善和優化貨車計費方式,進一步降低了末端快遞運輸車輛的運行成本。目前,全國已有302個地市出臺快遞末端車輛管理政策。
快遞末端方面,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在疫情催生的“無接觸投遞”模式引領下,末端能力建設有效加強。
據峰會上發布的《2020中國快遞末端服務創新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4年以來,智能快件箱的保有量和箱遞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9年,快件箱保有量增加了13.4萬組,箱遞量增量達到24.1億件,均創歷史新高。其中,箱遞量增速依然高于保有量增速。
不少專家認為,表明市場認可快件箱自提模式,設備使用率不斷提升。2019年,我國共有城市快遞末端公共服務站8.2萬個,農村地區公共取送點6.3萬個。
劉君介紹,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建設快速推進,全國累計布放智能快件箱42.3萬組,建成快遞末端公共服務站10.9萬個,城市老舊小區的郵政、快遞末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
報告研判,2020年,快遞末端發展將呈現四大趨勢。快遞末端“政策力”持續釋放,預計智能快件箱投遞率將再提升1%,快遞末端車輛管理進一步規范;新型模式“商業力”持續加強,智能快件箱投遞率將持續提升,服務站將成為社區重要的流量入口。
報告顯示,智能閘口和高拍儀應用將更加普及,刷臉“秒取快遞”的智能柜也將越來越多投入使用;區域共配“協同力”持續積蓄,共同配送、協同下鄉進村,將助力解決快遞企業獨自進村經營費用高、運營難的問題。
實際上,在打通快遞“最后一公里”的征途中,不管是發力農村,還是智能快件箱建設,多數快遞企業在這場博弈中,都找到了最終的落腳點——關注環境,讓快遞“最后一公里”更綠色。
不少專家表示,眼下,快遞企業紛紛布局綠色物流,“最后一公里”將迎來“新一代物流”時代。
劉君談到,今年年初,國家郵政局在快遞綠色包裝方面制定了“9792”目標,即:“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90%,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7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90%,新增2萬個設置標準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的郵政快遞網點。
會上發布的《2020中國快遞綠色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中國快遞綠色治理進入新階段,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成效明顯,行業節能減排穩步推進。
在綠色運輸方面,上述報告顯示,快遞新能源汽車穩步增長。2020年,快遞領域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3萬輛,同比增長45%;快遞新能源汽車購置方式更加靈活,租賃和一次性購買(包括分期付款)成為新能源汽車在快遞物流行業應用的主要選擇。
劉君表示,接下來,快遞末端要加快設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的力度,提升包材二次利用率和“瘦身膠帶”封裝比例。
從倉儲規劃,看DeepSeek的實用性、局限性和突破之道
3574 閱讀單月總貨量同比增長734.4%!獨家解讀順嘉國際貨站跨越式增長背后的效率密碼
1918 閱讀跨越速運第21架全貨機入列+西部樞紐空側啟用,航空運力完成中國版“鎖喉”!
1102 閱讀“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1072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983 閱讀德邦物流注銷回購股份 京東物流持股比例升至75.4%
918 閱讀傳“6800底薪+五險一金”招外賣小哥,0傭金的京東外賣能否殺出重圍?
945 閱讀冷鏈不只是物流,還是依托供應鏈的生態
890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805 閱讀極兔速遞榮登《時代周刊》2025亞太地區最佳公司500強
785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