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整合后,內置的資源在專業能力上會逐步劣質化——即便不劣質化,在一個封閉環境里,提升速度也會慢于專業的供應商,逐步失去競爭力。那成本呢,還有我們一直期待垂直整合能保證的交付和產能呢?很遺憾,這些能力也會劣化,最終這些垂直整合的資源會變得“又懶又饞”,在技術和商務上都沒有競爭力,且聽我詳細道來。
前面說過,對于重資產來說,一旦垂直整合了,需求單一,周期性、季節性、業務的正常變動的影響就更大;而專業的供應商呢,因為需求更加多元,東邊不亮西邊亮,整體的需求變動一般更小。為了有效應對需求變動,確保產能和交付,垂直整合的情況下就得多建富裕產能,這客觀上造成產能利用率更低,單位成本更高。
這點我們有直觀的理解:我們在建工廠的時候,一般都按旺季的需求建產能,而大多時間里,我們的需求是填不滿工廠的。放在具體的設備商,有些設備可能用得很少,但你也得最少買一臺,大部分時間停在那里積灰塵。
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垂直整合并不便宜。十幾年前,我在硅谷的第一份工作是做采購,有些供應商經常來游說,說把一些下級供應商的工藝整合進來,可以給我們更好的質量管控,更快的交付(這沒錯,因為可以減少產品在不同供應商之間來回,節省運輸時間等)。在技術行當,下級供應商存在,一般都有技術原因,如果一級供應商要垂直整合,就需要設計方的技術支持來驗證、認可,這需要資源投入,自然要有回報,給我們更好的價格。那我就問,價格上能降低多少?供應商就開始顧左右而言他。剛開始我覺得供應商在蒙我們,好處獨吞;后來想通了,垂直整合后,供應商就根本沒法做得更便宜,維持原價都已經不容易了。
遺憾的是,很多企業不理解這點,特別是那些因為“供應商報價太高”而決定垂直整合的企業,就更是失望。起初,這些企業到處詢價,發現供應商報價都比自己算出來的高,就覺得供應商都在“欺負”自己,于是就自建產能,垂直整合;垂直整合后,他們很快就發現,你最糟糕的供應商,其實是你自己的生產線和子分公司:可以罵,但不能打;或者可以打,但不能打死。這也就罷了,如果獨立核算的話,你還會發現,子分公司的價格并沒有競爭力。
這還得了,證據確鑿,就告到老總那里。老總的解決方案簡單粗暴,就是導入市場機制。理由很“充分”:不能光養馬,還要賽馬,讓子公司跟外面的供應商“公平競爭”。在“公平競爭”的壓力下,子公司就陷入雙輸境地:(1)如果在價格上與外面供應商匹配,那就得犧牲交付、服務來降低成本,比如擠壓富裕產能,在內部客戶眼里變得越來越不靈活,越來越“不聽話”;( 2)如果要維持交付、服務和靈活性,那就得維持高價。兩種情況母公司都沒法接受,子公司就變得里外不是人。
當年IBM在垂直整合解體前,面臨的也是類似的情況:自己的工廠、子公司成本高、速度慢,靈活性差(好處是質量更可控),沒法跟外面的專業供應商競爭。這是垂直整合帶來的結構性問題,如果產品的差異化優勢明顯,可以把這些轉移給客戶端,讓他們付更高的價錢,接受更慢的交付,以抵消垂直整合帶來的低效和高成本。但是,一旦產品大眾化了,差異化優勢沒了,這就成了大問題。
另外,在自負盈虧的壓力下,這些子公司也就開始“市場化”,不見兔子不撒鷹,在產能建設上更加謹慎,特別是季節性、周期性產能。我在訪問深圳一家公司時,他們就在抱怨,說自己的子公司拿到業務,外包給第三方;而外包的結果呢,又因為管理不善,沒法確保交付和質量。這其實都是必然會出現的:這是個千億級的企業,向來秉承“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宗旨,一直走的是垂直整合的路;產品成本壓力大,就把子公司“市場化”;市場化的結果呢,子公司的博弈措施就跟第三方供應商差不多了,也不愿意為季節性的需求建工廠、添設備、招工人了。這不,拿到業務就外包給第三方。
這時候,那些當年垂直整合的始作俑者,就開始想方設法,把業務給專業的供應商,而子公司更多地就成了跟專業供應商談判的籌碼。子公司的業務更少了,單位成本就更高了,越來越成為母公司的負擔,從母公司得到的資源投入也越來越少,設備沒法更新,優秀員工留不住,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劣質化的路。
就這樣,那些走重資產,垂直整合的公司最終發現,自己的那些資產最終沒有帶來多少競爭優勢,特別是產品大眾化后,更是成了包袱,降低了投資回報率。于是,這子公司就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處境尷尬,益發邊緣化了,在劣質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小貼士】沒脾氣,也沒能力的內部供應商
在我的紅皮書《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第3版)中,有個核心概念,那就是沒有完美的供應商:有能力的供應商有脾氣,比如技術好、質量高的供應商,一般價格高,交付慢,靈活性差;沒脾氣的供應商也沒能力,比如那些配合度高,服務好,讓干啥就干啥的供應商,一般技術、質量往往更差。我們主要就跟這兩類供應商打交道(能力差、脾氣大的供應商早都被我們淘汰了;能力強、脾氣好的供應商,早都被我們折磨致死了)。
企業走垂直整合的路,根本原因是找不到合適的供應商,沒法有效通過市場方式獲取資源:有能力的供應商有脾氣,不好管;沒脾氣的供應商也沒能力,不愿用。那好,自己建產能,自己干,“內部供應商”就這么產生了,不管是自己的生產線,還是獨立核算的子公司。那么,這些“內部供應商”算哪一種?沒脾氣,但也沒能力。
沒能力是因為在封閉環境下,競爭不充分、不持久,內部供應商在持續改進上就放緩,在業務能力上與專業供應商的差距拉大;需求單一,規模效益更差,單位成本更高,在成本上也沒有競爭力。沒脾氣,因為垂直整合下,內部供應商是公司的一部分,不聽話,就告到共同的老總那里去,內部供應商再不愿意,最后總是要聽話的。
這就是垂直整合的結果:沒脾氣,也沒能力,變成劣質資源。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636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593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1991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499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235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245 閱讀16連冠背后,日日順助力智家工廠物流降本增效
1022 閱讀1745億件,快遞業務量增速超預期
959 閱讀中遠海運回應被美國國防部列入“中國軍事企業”清單
959 閱讀扎根供應鏈創新25年,一家“耐力長跑型”企業的破局啟示
91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