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亞馬遜剛開始電商業務的時候,規模小,業務少,那些物流商體量巨大,雙方的關系是典型的持幣購物,京東、亞馬遜得到什么就是什么。有了一定體量后,這些電商跟物流商的關系更密切了,給他們更多的要求,物流商也開始投入更多的資源,主要是通用資源,但如何實現,還是物流商自己的事——這有點像制造領域的代工關系,京東、亞馬遜涉入不深,如圖1中的第①步。
京東、亞馬遜繼續成長,規模更大了,胳膊更粗了,定制化的需求就更多,提供更快的交付速度和更好客戶體驗,以便體現他們的差異化優勢。這要求物流商投入更多的資源,主要是專屬性強的資產,比如建更多、更小的配送中心,只為支持電商業務,特別是只為那幾個電商節。這顯著增加了物流商的風險,無異于建個教堂只為星期天。對物流商來說,投入這樣的專用資產,就處于博弈中的不利地位。不愿意,但相當一部分業務來自京東、亞馬遜,雙方的依賴度增加,便成為相愛相克的競合關系。
京東和亞馬遜擺不平跟物流商的競合關系,沒法有效管理專屬資產的風險,把它變成協作關系,來達到期望的服務水平,那就開始垂直整合,自建物流,走上重資產的路。京東、亞馬遜自建物流后,圍繞競合關系的博弈問題解決了,對物流配送的控制力度也增強了,整體的配送服務也改善了(圖1中的第②步),幫助兩者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圖1:京東物流的垂直整合之路
但是,垂直整合也帶來了新問題:這些重資產的客戶單一,需求單一,規模效益不夠的問題浮上水面,直接表現就是物流成本高,物流業務長期不盈利,如圖1中的第③步。實體物流是個重資產行業。自從自建物流后(京東是2012年注冊物流公司,亞馬遜物流是2015年正式啟動),兩個公司的固定資產周轉率都在逐年下降,如圖2。當然,亞馬遜的業務比京東更復雜,比如AWS的數據中心相當重資產,后來并購的全食有很多店面,也是相當重,但不管是京東還是亞馬遜,自建物流都是其重資產的重要構成。
規模效益以及其后的專用資產問題也是先前競合關系的核心:電商要求更快的交付,第三方物流已有的網絡達不到;解決方案呢,就是建更多的配送中心等措施,來縮短發貨時間;這些設施一旦建成,非電商類企業整體上滿足于已有的服務,也不愿意付更高的價得到更好的服務,這意味著這樣的設施有某種專屬性,規模效益不高,而且讓供應商處于博弈劣勢(萬一京東、亞馬遜這些最大的客戶不用了怎么辦)。這也是為什么第三方物流不愿投入巨資的原因。京東、亞馬遜自建物流,規模效益的問題照舊,無非是專屬資產的風險完全由京東、亞馬遜來承擔罷了。
圖2:京東和亞馬遜的固定資產周轉率
數據來源:Y Charts,www.ycharts.com。
自建物流持續虧本,維持不住了,京東就開始剝離物流業務,成立獨立的京東物流(2017年),讓它們自負盈虧,途徑是服務更多的客戶,開辟更多的業務,并且謀求日后上市,這就是圖1中的第④步。
附帶解釋一下,說京東的自建物流虧本,其實不準確:嚴格意義上講,是京東零售賣不了個好價錢,沒法把物流的高成本轉移給消費者。根本原因呢,是因為在消費者眼里,京東物流帶來的價值沒有京東想象的大,所以不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如果你問消費者,消費者當然會說京東物流好。切莫搞錯,如果真正好的話,為什么不愿意買單?這也說明,自建物流不是電商想象中的“核心競爭力”,因為“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之一是客戶要認可,而認可的根本表現就是愿意買單。
客戶不認可,至少股東得認可,就如亞馬遜,還處于跑馬圈地階段,自建物流對于市場份額的提升、股價的提升尚有意義,那就繼續在那里虧著。京東呢,自建物流后,股價長期不溫不火,表明股東也不認可。在客戶和股東處都得不到回報,拆分物流也就成為京東的自然選擇。
京東物流連續12年不盈利,劉強東深夜給員工發公開信訴苦,“核心原因就是外部訂單量太少、內部成本太高。”[1]京東取消配送員的底薪,調低公積金的繳納比例,引起相當大的爭議[2],但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垂直整合下的重資產,客戶單一,規模效益低下。
獨立核算后,京東物流的首要目標就是找更多的客戶,提高規模效益。作為具體措施,京東物流增加了配送員的攬活任務,也給更多的電商開放。這些電商呢,雖然在產品上不一定跟京東零售直接競爭,但在物流資源上卻是競爭對手,特別是那些節假日的促銷高峰,比如雙十一、雙十二。京東是京東物流的母公司,當然會獲得更高的優先級;別的電商擔心節假日得不到應有的服務,就不愿跟京東物流合作,做京東物流平日的備份——跟順豐這樣的第三方物流合作,節假日、旺季時得到公平對待的可能性更高。
京東物流為了獲取更多客戶的青睞,就得盡量跟京東撇清關系,就如當年德爾福跟通用汽車的情形。德爾福原來是通用汽車的一部分,當年擁有全球最大的零部件制造能力,但客戶只有通用汽車,需求單一,規模效益還是不夠,德爾福就開始找更多的客戶。別的客戶擔心通用汽車的影響,自己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通用汽車就剝離德爾福,讓德爾福獨立上市(1999年)。這還不夠,因為通用汽車是德爾福的最大股東,仍舊能夠顯著影響德爾福的資源配置。那好,通用汽車最終決定賣掉德爾福的股票(2011年)。最終,德爾福變成通用眾多供應商中的一員,他們的關系也變成了典型的競合關系。
對京東物流來說,需求多元化的漫漫征程至多才算開始。獨立核算是第一步,是不是要上市,什么時候上市,上市后京東會不會最終放棄控制,都屬于未知。
京東物流獨立后,獨立核算,成本壓力更大,一分錢一分服務,當然希望京東零售按照市場水準付錢;京東零售呢,不但希望京東物流繼續維持垂直整合時的高水平服務,而且能夠每年每季地持續降價,成為供應商中的“模范”。要知道,獨立后,京東物流說到底還是個物流公司,跟別的物流公司不會有本質上的區別——別人做不到的“物美價廉”,京東物流自然也做不到,這無可厚非。這不,兩者的關系就不可避免地沖著競合關系去了。
競合關系下,作為客戶,京東零售的選擇有二:其一,按照市場價支付京東物流,但因為消費者不愿買單,那就自己承擔虧損;其二,適當降低服務標準,以便降低物流成本,保持一定盈利。作為供應商,京東物流的選擇也有二:其一,繼續原來的質量來服務京東零售,但后者不愿付錢,那就京東物流繼續虧損;其二,適當降低服務標準,以京東零售能夠承擔的價格服務,保持一定盈利。競合博弈的結果呢,就是一分錢一分貨,在京東零售愿意支付的價格下,京東物流給京東零售的服務勢必打折扣;原來從專業物流商拿不到的服務,在京東物流身上也拿不到。如圖3,降低物流成本,從而降低物流價格,同時以犧牲部分物流服務為代價,就成了最終的均衡。
圖3:剝離后,京東物流和京東零售的博弈
獨立核算后,京東物流為了減輕對京東零售的依賴,積極開拓更多的客戶,包括非直接競爭的電商,客觀上提高了別的電商的物流服務。一漲一跌,京東當年投入巨大代價,自建物流帶來的物流差異化優勢,也開始逐漸會歸于平庸。
作為采購方,京東零售為了給京東物流更充分的競爭,一種做法就是導入更多別的物流商,就跟當年通用汽車對付德爾福、AMD對付格羅方德一樣[3]。好處是,經過多年的能力建設,別的物流商也能更好地滿足電商業務的需求(如圖1中的虛線所示,其他物流商的能力也在提升)。
作為客戶,京東零售的期望也會調整,原來不愿意給供應商的,比如更高的價格和其他承諾,經過垂直整合與解體的輪回后,現在也愿意給了。這就如NBA的球隊,一直輸球,就把主教練開了替罪;換了個教練,當然是繼續輸球,卻沒人再抱怨什么了。有些事,只有經歷了才知道——經驗不可替代,但這來回折騰這么一大圈,代價也是太大了吧。
于是,京東零售和京東物流就變成了典型的競合做法。辛辛苦苦十幾年,最終回到了解放前。京東的自建物流呢,其實是個過渡角色:專用資產,以高昂的代價,提供一流的服務,但消費者不愿買單;沒法把成本向需求端轉移,最終達成“一分錢一分貨”的均衡。當年巨資建立的京東物流,也就泯然眾人,成了一個典型的物流供應商,做著典型的物流供應商的事。你最終會變成你曾經討厭的樣子。
“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2668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522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模化進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2440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2072 閱讀即將年營收超3000億元、迎來8.66萬名新員工,這家物流巨頭面臨最大風險
1506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400 閱讀京東,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
1237 閱讀普洛斯中國2024年表現穩健強勁,卓越運營助力新經濟勢能攀升
1184 閱讀菜鳥出席世界郵政和快遞美洲會議,國際物流服務受全球市場認可
1056 閱讀豐巢與菜鳥破壁合作 菜鳥寄件可選“到柜寄”默認順豐承運
104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