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劉寶紅老師專著。
供應商分類是針對具體的采購項,(1)摸清家底——有多大的采購額、有多少供應商、錢都花到哪里去了;(2)區別對待——不同類別供應商的管理方法各不相同,把管理資源投入到回報最高的地方;(3)合理化——供應商太多要整合,太少要開發新的,確保新生意流入最合適的供應商。
想想看,一個放羊的人,都知道他有多少大羊,多少小羊,多少公羊,多少母羊。很多公司在供應商管理上是一筆糊涂賬:只有訂單管理,沒有供應商管理;供應商“一視同仁”,管理上簡單粗暴,就如袁世凱治兵——一手拿刀,一手拿錢,聽話的給他錢,給他官,不聽話的給他一刀。要知道,區別對待是精細化管理的體現。沒有差異化,胡子眉毛一把抓,就沒法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回報最高的供應商上。
供應商分類其實是兩個概念:分類和分級。
先說分類。這是有共性的采購對象歸并到一起,設置專門的采購、技術和質量團隊來管理。這也是我們平常說的“品類管理”。比如紙箱、紙袋、包裝盒等有共性,屬于包材類;鋁制件、不銹鋼件、塑料切削件都離不開機械加工,所以劃分為機加件類。這兩類采購項大不一樣,所要求的商務、技術知識也不同。
比如包材類,你可不要小看這個門類。我每次買手機,不管是蘋果還是OPPO還是Vivo,最喜歡的不是里面的手機,而是外面的盒子(聽過“買櫝還珠”嗎?我就是它的現代版)。而要把盒子做得那么精美,不管是材料還是工藝,都有很高技術含量。所謂的品類知識,就是積累包裝材料的工藝、材料、商務等知識,比如供應商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最新的材料都有哪些,常見的生產工藝如何。而品類團隊就是此類知識和經驗的匯聚地。
一個品類管理核心團隊可以包括一位采購經理,幾位供應商工程師,幾位主要設計此類產品的技術人員,外圍是這個門類的采購員。這是個典型的跨職能團隊,在采購經理的組織協調下,制定品類策略,決定跟哪些供應商做生意,跟哪些不做,并定期更新品類策略,比如每年或半年調整一次。如果供應商有重大的質量或技術問題,也是這個跨職能團隊負責,督促、幫助供應商改進。
說完分類,我們再談分級。不同品類的供應商是沒有可比性的。比如對于鈑金,供應商A可能是優選供應商;但對于機械加工件,它可能是淘汰供應商。但在相同的品類里,不同級別的供應商是有可比性的。比如萬科把供應商分為一線、區域、集團采購等三級,一線供應商只能跟一線公司做生意,區域供應商可以服務特定的大區公司,而集團供應商則沒有地域限制。從能力上而言,區域強于一線、集團強于區域供應商,集團供應商可參與的項目最多。隨著能力的提高、合作深度的推進、成功的歷史績效,供應商可以逐步提高級別,從而得到萬科更多的業務。
圖1:供應商分類是為了區別對待
行業、公司不同,分類分級可能不同。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分類標準要客觀、統一、簡單易懂,并且得到跨職能認可,比如設計、質量和采購。供應商的分類分級是重要的溝通工具,可以很清楚地告訴每個人,公司對特定供應商的戰略,以及在合作中要注意什么,更重要的是新生意給哪些供應商。
這里我們介紹一種北美常見的分類法,即根據供應商的績效,把供應商分為五類:
1. 戰略供應商(決定公司生死存亡,替代困難);
2. 優選供應商(供應商績效好,但有替代供應商);
3. 資格未定供應商(未經驗證的新供應商,或者“留校察看”的老供應商);
4. 消極淘汰供應商(不給新生意,但老生意繼續做);
5. 積極淘汰供應商(不但不給新生意,而且移走老生意)。
戰略供應商指那些決定公司的生死存亡,因為他們有獨特的技術、產品或工藝。他們可能是唯一供應商,也可能有替代,但替換成本高、風險大、周期長。當然,只要假以時日,任何供應商都是可替代的。但是,只要一個供應商在你的“有生之年”沒法替代——一份工作一般就做兩三年,如果兩三年時間還淘汰不了,你八成得把它當做戰略供應商來應對。
戰略供應商對公司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就如唐僧團隊里的孫悟空:孫悟空離了唐僧,雖說就沒了精神追求,但渾渾噩噩的日子也能過;而唐僧離了孫悟空,就會成為妖怪的盤中餐。所以,對這類供應商合則雙贏,分則雙輸,應該著眼長遠,培養長期關系。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戰略”純粹是基于難以替代,而不是有些企業的定義——那些企業認為,凡是你今年給我x個點的降本,就是我的“戰略供應商”;明年不給我降本了,“戰略供應商”的頭銜就拿掉了。
戰略供應商都是不好惹的主兒,是典型的“有能力,但也有脾氣”。攤上些戰略供應商,是不是很悲催?看上去是,其實不然:如果沒有戰略供應商,那表明這個行業的入行門檻很低,餐飲業就是典型的例子,你面臨的將是一片紅海的競爭,你的日子注定會更苦。也就是說,行業壁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戰略供應商。所以,珍惜你的戰略供應商。
優選供應商的績效好,但是可替代。公司之所以愿意優先跟他們做生意,是因為他們的表現好。例如機械加工件,有很多供應商都能做,但公司優先選擇供應商A,把新生意給這個供應商,就是基于A的總體表現。優選供應商與戰略供應商有根本區別:戰略供應商的身份是天生的——他們有難以替代的技術、產品或工藝;而優選供應商的身份則是掙來的,它們必須在價格、質量、交貨、服務等各方面都出類拔萃。
在唐僧的團隊里,孫悟空是典型的戰略供應商,因為他很難替代;沙和尚是典型的優選供應商,因為雖然他的擔兒挑得很好,但交給豬八戒也可以挑,無非是挑得差點罷了。
經常有人說,我們要好好培養優選供應商,讓它們成為戰略供應商。這不大現實。就像要把沙和尚培養成孫悟空一樣。那潛在的戰略供應商在哪里?在資格未定供應商那里。
資格未定供應商分兩種情況,要么是新供應商,第一次提供產品或服務,公司對其表現還不夠理解,于是給一定期限(例如半年)來考察;要么是原來的優選供應商,一時糊涂,做了些對不起你的事,“留校察看”一段時間。考察完畢后,要么升級為優選或戰略供應商,要么降級為消極或積極淘汰供應商。所以,資格未定是暫時性的,比如期限是半年,在這半年間,要么補齊短板,成為合格供應商;要么啟動淘汰程序,成為淘汰對象。
資格未定供應商的特點是有風險:新供應商還沒有證明自己,所以有風險;“留校查看”的老供應商績效有問題,需要重新證明自己,所以也有風險。這點相信大家都有經驗:對于這類供應商,你總是吩咐你的手下多留神,不要讓新供應商坑了你們,也不要讓老供應商再坑你一遍。這就是供應商分類的好處:它傳遞了清晰的信號,便于內部溝通。
圖2:基于績效的供應商分類
消極淘汰供應商不會再得到新生意,但公司也不主動把現有生意移走。隨著老產品下市,這樣的供應商就自然而然淘汰出局。對這種供應商要理智對待。如果績效還可以的話,不要破壞現有的平衡。從供應商角度來說,產品已在生產,額外的投入不多,也樂得繼續支持你;從采購方來說,重新選擇供應商可能成本太高。這樣,維持現狀是最好的選擇,雙方有好合好散的基礎。
當然,有些情況下,產品有可能成為“雞肋”,供應商不怎么盈利,或不愿意繼續供貨,采購方也不愿重新找新供應商。那么,供應商的力量就相對更大,給你的產品的重視度不足,績效可能不夠理想。這對采購方是個挑戰,很難對付,而真正的解決方案呢,就是確保生意最初不要流入這樣的供應商。
我經常問職業人,你們公司的消極淘汰供應商多不多?如果答曰不多,那意味著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供應商管理做得很好,供應商已經經過多年整合,該淘汰的都已經淘汰了;第二種是供應商管理做得很爛,從供應商層面還沒開始系統管理。大多企業的問題都是供應商太多,或者說,不能干活兒的太多,能干活兒又太少。所以,一旦開始整合管理,相當一部分甚至大半會成為消極淘汰對象。可以說,消極淘汰供應商是從大亂到大治的過程產品。
積極淘汰供應商不但得不到新生意,而且連現有生意都得移走。這是供應商管理中最極端的情況。對這類供應商要防止“魚死網破”,因為一旦供應商知道自己現有的生意要被移走,有可能采取極端措施,比如抬價、中止供貨,或者績效變得很差。所以,在扣動扳機之前,一定要確保另一個供貨渠道已經開通。
采購在導入供應商時,一定要在合同中加入相應的保供條款,比如采購方下訂單,供應商就得接受;供應商要終止某項產品,需要提前6個月通知客戶等。像英特爾這樣的企業,對供應商的備件有一定年限的保供要求;如有設計變更,需要有英特爾的許可等。當然,大多公司沒有英特爾的胳膊粗,沒法跟供應商制定那樣苛刻的條款,但未雨綢繆,還是有很多可為之處。
從戰略角度來看,積極淘汰相當于“下策攻城”。除了供應風險外,資源投入也是一大挑戰。積極淘汰表面上看是一件事,實際上是兩件:淘汰一個,再找另一個。但結果呢只有一個,那就是有個供應商能幫你干這活。兩倍的投入,一倍的產出,投資回報太低。
講到這里,講個小故事。有個先前負責質量的老總,深受劣質供應商的苦,每每要求采購去積極淘汰,采購都以各種理由不予支持。輪到他做采購老總了,心想終于可以出口惡氣了,就給團隊定下指標,說每年x%的供應商必須淘汰掉。積極淘汰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就沒有足夠的資源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比如新產品尋源。機會成本驚人,整個團隊怨聲載道。
前海粵十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2699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2661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1493 閱讀物流行業如何破“內卷”?
1363 閱讀電商件單票 36元,中國快遞企業扎堆到中東搞錢
1325 閱讀全球海運市場動態(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238 閱讀品牌全新升級,牛卡福推出“一站式智慧物流解決方案”,開啟新征程
1151 閱讀菜鳥速遞春節158城照常寄,快遞員收入可達日常三倍
992 閱讀5000噸!創單日歷史新高!
915 閱讀打破成本困局:重塑企業運輸采購新范式
96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