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找我咨詢,他的疑惑是:
我是物流管理大三的學生,馬上要升大四了,有點慌......我想問下,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除了物流方面的工作,還能做什么?
以下內容是我基于這個問題的思考,如果你也有這方面的困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
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進入社會以后,除了物流相關的工作,其實還是有很多選擇的,給你分享3點看法:
在我們的觀念里,很多人認為,畢業了就要找跟專業對口的工作來就業才顯得順理成章。如果專業不對口,好像自己就成了廢人一樣!
但實際上,我們不要忽略一點,大學的教育,其意義不只是讓我們通過四年的時間,來系統學習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換句話說,當你畢業的時候,四年學習的物流管理相關的專業知識,你能夠記住多少?
如果回答不上來,那么,你再回想一下。畢業時的那個你,跟剛進入大學時,也就是四年前的你,有什么區別?
比如,在面對一些問題時,考慮得更周全了;
在跟同學打交道時,會顧忌對方的感受了;
你變得不那么浮躁,更加謙虛,知道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你的交際圈擴大了,有了幾個無話不談的鐵哥們兒/閨蜜;
你不再依賴自身能力的大小,而是知道了調動身邊的資源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
這些都是大學教育的意義!
物流管理專業只是我們在高考填寫志愿時選擇的一個方向,讓我們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能夠不那么迷茫。
另外,物流管理專業并不是一個燒腦的專業,知識的學習相對更容易,也使得我們有了更多的精力來鍛煉其他方面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有的時候你并未察覺,但實際上已獲得。
物流管理專業,不同于那些技術性很強的專業,比如財會專業、律師、醫生等,這些專業在學習過程中,指向性非常強,而且上學時學到的知識在實際的工作中,大部分都能用得上,一些相關的認證證書(如注冊會計師),對于就業時的幫助也非常大。
既然沒有學到那么強的技術,也就沒有那么多的顧慮(想一想沉沒成本),那么我們在就業時,選擇面就比較大了,除了技術性很強的行業之外,大部分通用型的崗位,都可以作為我們的選擇,而物流也真的只是我們的選項之一。
通用型的崗位有哪些呢?
銷售崗位,大部分行業里都會涉及到銷售(房產、保險、連鎖店等),而且銷售方面也多種多樣,比如,電話銷售、上門銷售、網絡銷售、會展銷售等等;
行政類崗位,對某項專業技能要求并不高,工作內容比較泛泛,比如,辦公用品采購、文件管理、制度管理、會議管理等等;
......
你可以沿著我的思路,繼續地發散和羅列,然后找到那個你想去的行業和職位。
為什么很多物流專業的畢業生在選擇時,不愿意進入物流行業呢?
1)知識和技能之間的落差。物流管理專業培養的是“通用型”人才,而非“技術型”人才,而且由于物流行業細分領域較多,導致大學時多學的知識和將來就業時用到的技能,很難保持匹配。所以,很多物流專業的畢業生,在剛開始工作時也會出現不自信的狀態。
2)工作環境跟預期的落差。很多學生都幻想過自己的工作場所應該是在,交通便利、一片繁華的都市高樓大廈中,但顯然,物流行業的工作場所大部分是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如果在運作一線,你還可以更親切地感受到冬天的刺骨寒和夏天的炎熱,想穿一身帥氣/漂亮的衣服都難(上班穿工作服)。
我暫時就羅列這兩個因素,歡迎大家補充。針對這兩點,我來簡單做個拆解。
第一,物流企業在招聘完成后,通常都會安排崗前的培訓,這個培訓非常重要,主要就是你接下來所要擔任的職位所涉及到的工作技能知識,基本上通過崗前培訓和上崗后幾個月的大量練習,就可以熟練操作,乃至掌握一項技能。
第二,物流行業的一線操作環境,確實不如都市里的職場人那樣的光鮮亮麗,但任何一個崗位都有自己的苦與樂。既然對比,那就應該是全面的比較,除了工作環境之外,還有福利待遇、發展空間、企業文化、照顧家庭等等。再說了,我相信你也沒打算一直待在基層一線吧?
物流行業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行業,也是一個大行業,機會很多,能不能抓住,還得看我們為未來的自己積累了什么。
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大學教育,除了物流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很多的技能,提升了我們的綜合素質。
即使不進入物流行業,也不用擔心成為“廢人”,你還有很多選擇。
物流行業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行業,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如果有幸加入,愿同你一起成長!
年營收2萬億、凈利潤下滑至90億,大宗供應鏈五巨頭業績出爐!
1828 閱讀京東物流遼寧省京東幫服資源招商
1610 閱讀兩大物流國企成立合資公司,意欲何為?
1320 閱讀共探AI時代的供應鏈數智化發展之路!《數智化供應鏈白皮書》正式發布 ?
1279 閱讀物流企業銷售激勵背后的秘密
1085 閱讀破局與重生:傳統國際貨代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戰略突圍
1125 閱讀深圳首發!順豐同城與肯德基推出無人車智能配送服務
1007 閱讀關稅大戰遇上全球供應鏈:蘋果公司深度研究與戰略推演
898 閱讀運滿滿江浙滬上線“即時單”業務,打造極速貨運新體驗
916 閱讀普洛斯中國一季度運營穩中有進,內需驅動增勢強韌
868 閱讀